[发明专利]一种六辊轧机极薄带轧制时残余压靠补偿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445683.7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37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白振华;陈浩;李和;李铭泽;崔亚亚;王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分类号: | B21B37/5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16 | 代理人: | 李合印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六辊轧机极薄带轧制时残余压靠补偿方法,其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1、收集机组的主要设备与工艺参数和极薄带钢的规格特征与工艺参数;2、定义参数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过程变量;3、对相关过程参数赋初值;4、求解最佳轧制工艺参数;5、求解最佳辊系参数;6、输出最佳参数。本发明最大限度地改善出口板形;将辊端压靠力控制在许可范围内;改善因中间辊窜动而引起的辊间压力分布不均匀。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轧机 极薄带 轧制 残余 补偿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六辊轧机极薄带轧制时残余压靠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由计算机执行的步骤:(a)收集六辊轧机的设备及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工作辊辊身长度Lw、工作辊直径Dw、工作辊辊型分布ΔDwi、中间辊辊身长度Lm、中间辊直径Dm、中间辊辊型分布ΔDmi、支承辊辊身长度Lb、支承辊直径Db、支撑辊辊型分布ΔDbi、支承辊传动侧与工作侧压下螺丝中心距lb、中间辊传动侧与工作侧弯辊液压缸中心距lm、工作辊传动侧与工作侧弯辊液压缸中心距lw、工作辊最大正弯辊力
最大负弯辊力
中间辊最大正弯辊力
最大负弯辊力
中间辊与支撑辊许可最大不均匀度系数kmb、中间辊与工作辊许可最大不均匀度系数kmw、工作辊允许最大压靠宽度ymax、中间辊许用最大窜辊量ξmax、入口张力许可最小值T0min、入口张力许可最大值T0max、出口张力许可最小值T1min、出口张力许可最大值T1max、轧制压力许可最小设定值Pmin、轧制压力许可最大设定值Pmax;(b)收集极薄带钢的规格特征与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带材的初始强度σs0、加工硬化系数ks、带材的宽度B、来料的厚度h0、出口厚度h1、出口速度v、来料板形取样长度L;来料板形的长度横向分布值Li、入口厚度分布h0i;(c)定义参数优化过程中所涉及的过程变量:轧制压力设定值P,P′、轧制压力搜索步长ΔP、入口张力设定值T0,T0′、入口张力搜索步长ΔT0、出口张力设定值T1,T1′、出口张力搜索步长ΔT1、工作辊弯辊力Sw,Sw′、工作辊弯辊力搜索步长ΔSw、中间辊弯辊力Sm,Sm′、中间辊弯辊力搜索步长ΔSm、中间辊窜动量ξ,ξ′、中间辊窜动量搜索步长Δξ、参数优化过程变量k1,k2,k3,k4,k5,k6、参数优化目标函数F、目标函数初始值F0、出口张力分布σ1i、中间辊与支撑辊辊间压力分布qmbi、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分布qmwi、工作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w(X)、支撑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b(X)、带材横向条元数n、工作辊与中间辊辊间条元数nmw、支撑辊与中间辊辊间条元数nmb、辊端压靠力Pyk、最佳参数设定值T0y,T1y,Py,Smy,Swy,ξy、搜索精度γ;(d)对相关过程变量赋初始值,令轧制压力设定初始值
轧制压力搜索步长ΔP=1t、入口张力设定初始值
入口张力搜索步长ΔT0=1MPa、出口张力设定初始值
出口张力搜索步长ΔT1=1MPa、中间辊窜辊量ξ′=0、中间辊窜辊量搜索步长Δξ=0.5mm、工作辊弯辊力设定初始值
工作辊弯辊力搜索步长ΔSw=0.5t、中间辊弯辊力设定初始值
中间辊弯辊力搜索步长ΔSm=0.5t;(e)令过程参数Py=P′,T0y=T0′,T1y=T1′,Swy=Sw′,Smy=Sm′,ξy=ξ′;(f)计算当前辊系参数Sm′,Sw′,ξ′下的最佳轧制工艺参数T0′,T1′,P′,主要包括以下步骤:(f1)令过程变量k4=k5=k6=0,目标函数初始值F0=1000000;(f2)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入口张力设定值应大于轧机入口张力许可最小值T0min,所以令轧机入口张力T0=T0min+k1ΔT0;(f3)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出口张力设定值应大于轧机出口张力许可最小值T1min,所以令轧机出口张力T1=T1min+k2ΔT1;(f4)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轧制压力设定值应大于轧机轧制压力许可最小值Pmin,所以令轧制压力设定值P=Pmin+k3ΔP;(f5)以中间辊弯辊力Sm′、工作辊弯辊力Sw′、中间辊窜动量ξ′、入口张力设定值T0、出口张力设定值T1、轧制压力设定值P作为初始条件,调用六辊轧机板形计算模型,计算当前工况下极薄带钢轧制过程中中间辊与支撑辊辊间压力分布qmbi、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分布qmwi、出口张力分布σ1i、工作辊辊端压靠力Pyk、工作辊压靠宽度y、工作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w(X)、支撑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b(X);其中g mw ′ ( X ) = n mw Σ i = 1 n mw q mwi [ max ( q mwi ) - min ( q mwi ) ] , g mb ′ ( X ) = n mb Σ i = 1 n mb q mbi [ max ( q mbi ) - ( q mbi ) ] ; ]]> (f6)判断不等式g mw ′ ( X ) ≤ k mw g mb ′ ( X ) ≤ k mb P yk < 0.15 P ]]> 是否同时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转入步骤(f7);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转入步骤(f9)重新进行搜索;(f7)计算目标函数F=αFα(X)+(1-α)Fβ(X),其中α为加权系数,F α ( X ) = max ( σ 1 i ) - min ( σ 1 i ) T 1 , F β ( X ) = y / y max ; ]]> (f8)判断不等式F<F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P′=P,T0′=T0,T1′=T1,转入步骤(f9);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直接转入步骤(f9);(f9)判断不等式P<Pmax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3=k3+1,转入步骤(f4);否则转入步骤(f10);(f10)判断不等式T1<T1max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2=k2+1,转入步骤(f3);否则转入步骤(f11);(f11)判断不等式T0<T0max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1=k1+1,转入步骤(f2);否则转入步骤(g);(g)求解出当前轧制工艺参数设定值为T0′,T1′,P′情况下的最佳辊型参数设定值Sm′,Sw′,ξ′,主要包括以下步骤:(g1)令过程变量k4=k5=k6=0,目标函数初始值F0=1000000;(g2)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工作辊弯辊力设定值应大于工作辊的最大负弯辊力
所以令工作辊弯辊力
(g3)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中间辊弯辊力设定值应大于中间辊的最大负弯辊力
所以令中间辊弯辊力
(g4)考虑到现场实际生产中,轧机中间辊窜动量设定值应大于负的中间辊的最大窜动量,所以令中间辊窜动量ξ=-ξmax+k6Δξ;(g5)以中间辊弯辊力Sm、工作辊弯辊力Sw、中间辊窜动量ξ、入口张力设定值T0′、出口张力设定值T1′、轧制压力设定值P′作为初始条件,调用六辊轧机板形计算模型,计算当前工况下极薄带钢轧制过程中中间辊与支撑辊辊间压力分布qmbi、中间辊与工作辊辊间压力分布qmwi、出口张力分布σ1i、工作辊辊端压靠力Pyk、工作辊压靠宽度y、工作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w(X)、支撑辊与中间辊最大不均匀度系数g'mb(X);其中g mw ′ ( X ) = n mw Σ i = 1 n mw q mwi [ max ( q mwi ) - min ( q mwi ) ] , g mb ′ ( X ) = n mb Σ i = 1 n mb q mbi [ max ( q mbi ) - ( q mbi ) ] ; ]]> (g6)判断不等式g mw ′ ( X ) ≤ k mw g mb ′ ( X ) ≤ k mb P yk < 0.15 P ]]> 是否同时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转入步骤(g7);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转入步骤(g9)重新进行搜索;(g7)计算目标函数F=αFα(X)+(1-α)Fβ(X),其中α为加权系数,F α ( X ) = max ( σ 1 i ) - min ( σ 1 i ) T 1 , F β ( X ) = y / y max ; ]]> (g8)判断不等式F<F0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Sw′=Sw,Sm′=Sm,ξ′=ξ,转入步骤(g9);如果不等式不成立,则直接转入步骤(g9);(g9)判断不等式ξ<ξmax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6=k6+1,转入步骤(g4);否则转入步骤(g10);(g10)判断不等式
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5=k5+1,转入步骤(g3);否则转入步骤(g11);(g11)判断不等式
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则令k4=k4+1,转入步骤(g2);否则转入步骤(h);(h)判断(Py-P′)2+(T0y-T0′)2+(T1y-T1′)2+(Swy-Sw′)2+(Smy-Sm′)2+(ξy-ξ′)2<γ是否成立如果不等式成立,转入步骤(i);否则转入步骤(e)重新进行优化计算;(i)输出当前工况下的最佳轧制工艺参数与辊系参数设定值Py,T0y,T1y,Swy,Smy,ξy,完成残余压靠补偿的计算。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445683.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光藏青染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LED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