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锂电池充电电路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17581.0 | 申请日: | 2013-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144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彭建成;王官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J7/1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地址: | 037041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电路,具体为一种锂电池充电电路模块,解决现有的充电电路结构复杂以及稳定性低的问题。锂电池充电电路模块,包括整流电路、振荡电路和充电电路,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常见的电子元器件组成了锂电池充电电路,解决了现有充电电路因内含芯片而造成价格贵的问题,同时电路中还有保护电路和稳压电路,保证了充电电路的稳定性,可广泛应用于煤矿矿灯和各类便携仪器。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充电 电路 模块 | ||
【主权项】:
锂电池充电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电路、振荡电路和充电电路,整流电路包括第一晶体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晶体二极管(D2),第一晶体二极管(D1)、第一电容(C1)和第二晶体二极管(D2)依次正向连接;振荡电路包括有两个初级线圈的变压器(T1)、第一NPN三极管(Q1)、光电耦合器(U1),变压器(T1)的第一初级线圈(L1)的正向端和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反向端和第一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四电阻(R4)和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发射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和第二晶体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变压器(T1)的第二初级线圈(L2)的正向端和第三电容(C3)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和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一NPN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二初级线圈(L2)的反向端和第二电容(C2)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和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光电耦合器(U1)中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一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发射极和第二线圈(L2)的反向端连接,光电耦合器(U1)中三极管的集电极还和第四晶体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第四晶体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在第二电容(C2)和第十二电阻(R12)之间;充电电路包括红绿双色发光二极管(D6)、第三NPN三极管(Q3),红绿双色发光二极管(D6)中绿色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在串联的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之间,串联的第九电阻(R9)和第十电阻(R10)两端并联有第五电容(C5),变压器(T1)的次级线圈(L3)的正向端通过第五晶体二极管(D5)和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次级线圈(L3)的反向端和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绿色发光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三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第三NPN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还通过第十一电阻(R11)和次级线圈(L3)的反向端连接,集电极和第五晶体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和集电极连接,第七电阻(R7)两端并联有第八电阻(R8),基极还和光电耦合器(U1)中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次级线圈(L3)的反向端连接,第一晶体二极管(D1)的正极和第二晶体二极管(D2)的负极作为输入端口,第三NPN三极管(Q3)的基极和次级线圈(L3)的反向端作为输出端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同裕隆环保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20017581.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选择性高效生物反应器
- 下一篇:云南红梨PyMYB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