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97905.6 | 申请日: | 2015-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745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敏;梅荣武;韦彦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黄平英 |
地址: | 310007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膜混凝反应部分和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所述膜混凝反应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和膜处理池,所述混凝反应池带有加药系统,所述膜处理池内设置超滤膜和曝气装置;所述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合池和炭水分离系统,所述混合池与膜处理池连接且带有粉末活性炭加料系统。本发明针对各种深度处理技术取长补短,作为深度处理方法,运行操作简单,污水处理高效,处理成本低。 | ||
搜索关键词: | 粉末活性炭吸附 混凝反应 膜处理池 深度处理 混凝反应池 顺次连接 混合池 深度处理技术 粉末活性炭 污水 分离系统 加料系统 加药系统 曝气装置 运行操作 超滤膜 炭水 污水处理 联合 | ||
【主权项】:
1.一种利用膜混凝反应联合粉末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混凝剂投加至溶药箱内,溶解完成后由加药泵投加到混凝反应池中,同时将二级处理后的污水通入混凝反应池中,搅拌使混凝剂与污水充分混合均匀;(2)混合均匀的污水自流进入膜处理池,通过膜过滤的形式,将污水中悬浮颗粒及大分子污染物截留,处理后的水通过离心泵吸出,膜处理池内产生的污泥,外排进行脱水处理;(3)膜进出口压力大于0.05MPa时,将膜放入膜清洗池内,用清洗剂进行清洗,清洗后的膜循环使用;(4)向粉末活性炭投加系统内投加粉末活性炭,由投料系统投加到混合池内,污水用离心泵提升到混合池内,搅拌使粉末活性炭与污水充分混合均匀;(5)通过提升泵将混合均匀的污水提升到烛式过滤器内进行炭水分离,经过中空微孔滤管截留分离,清水处理后流出,截留在烛式过滤器中的粉末活性炭排出后再生利用或部分投加到前段二级生化反应池内;(6)根据压力表监测烛式过滤器进出水压力差,压差增大时,自动开启反冲洗装置,使用空气和清水对过滤器进行反冲洗;实现所述方法的装置包括膜混凝反应部分和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所述膜混凝反应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凝反应池和膜处理池,所述混凝反应池带有加药系统,所述膜处理池内设置超滤膜和曝气装置,所述加药系统包括:内置搅拌机的溶药罐以及与所述溶药罐连接的储药箱,所述储药箱与混凝反应池之间通过加药泵连接;所述粉末活性炭吸附部分包括顺次连接的混合池和炭水分离系统,所述混合池与膜处理池连接且带有粉末活性炭加料系统;还设有用于清洗所述超滤膜的膜清洗池;所述粉末活性炭加料系统包括顺次连接的送料带、切包拆包设备、第一螺旋输送机、储料斗和第二螺旋输送机,所述第二螺旋输送机连接至混合池的进料口;所述储料斗的顶部设有压力安全阀和除尘装置;还设有自控系统,所述自控系统包括:设于混凝反应池内的第一液位仪;连接膜反应池和混合池的离心泵;设于所述储料斗内部的高低料位计;设于所述储料斗底部的下料阀;设于所述混合池内的第二液位仪;连接混合池和炭水分离系统的提升泵;以及控制器,所述第一液位仪、离心泵、高低料位计、下料阀、第二液位仪和提升泵均连接并受控于该控制器;所述炭水分离系统包括烛式过滤器以及与所述烛式过滤器连接的反冲洗装装置,所述烛式过滤器上部设有污水出口以及与反冲洗装置连接的反冲洗进口、底部设有与混合池连接的污水进口和炭浆出口;连接污水进口与混合池的管路上沿进水方向依次设有进水压力表和进水电磁阀;污水出口连接污水排水管,污水排水管上沿排水方向依次设置出水电磁阀和出水压力表;所述进水压力表、进水电磁阀、出水电磁阀和出水压力表均连接并受控于所述控制器;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与所述烛式过滤器的反冲洗进口连接的反冲洗水罐;与所述反冲洗水罐连接的反冲洗水泵和空压机;设置于反冲洗水罐与反冲洗进口连接管路上的反冲洗气水电磁阀;设置于反冲洗水泵与反冲洗水罐连接管路上的反冲洗水电磁阀;以及设置在连接炭浆出口的管路上的炭浆出口电磁阀;所述空压机、反冲洗水电磁阀、反冲洗气水电磁阀和炭浆出口电磁阀均连接并受控于所述控制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未经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597905.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