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百蕊草组培瓶苗的育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7666.7 | 申请日: | 2016-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807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黄燕芬;何军;王自布;刘向阳;曹永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52002 | 代理人: | 袁庆云 |
地址: | 550018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百蕊草组培瓶苗的育苗方法,包括取春季野生百蕊草植株幼嫩健壮枝条叶片作为外植体,接种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培养诱导产生愈伤组织,3周后将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转到新鲜培养基上继代培养。继代培养所获愈伤组织经光培养分化增殖至30d时,用MS固体培养基诱导培养15‑20d后,分化出百蕊草无根苗。将诱导出的无根苗切成单苗,接种于增殖培养进行增殖培养,经26天培养增殖系数为8.5。快繁获得的百蕊草无根苗较纤细,需要作壮苗培养,壮苗培养15天后,叶片增厚、增宽,茎干增粗,幼苗健壮,色泽正常,洗去附着茎基部附着培养基,摊凉3天即可作为百蕊草素提取原料。本发明具有增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限制,连续生产等优势,不占用耕地,能实现规模化生产。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百蕊草 组培瓶苗 育苗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百蕊草组培瓶苗的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外植体的获得取百蕊草幼嫩枝条在自来水下冲洗干净,接着用75% 酒精表面消毒30‑40s,再在0.1% 升汞溶液中灭菌6‑7min,用无菌水漂洗3‑5 次,最后在无菌条件下将叶片剪成四周有伤口长约1cm的小段;(2)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将剪切好的叶片接种于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上,在温度为24±1℃、光照培养条件为1500‑2000Lx 的条件下培养诱导,叶片周围迅速膨胀,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所诱导的愈伤组织绝大多数为质地疏松的淡黄色或淡绿色愈伤组织;3 周后将诱导出的具有稳定形态特征和生长速率的愈伤组织转到新鲜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每2周继代一次;所述的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组成为:在常规的MS 培养基中加入30g/L 的蔗糖,0.7% 的琼脂,2mg/L 的谷氨酰胺,0.05‑0.15mg/L 的NAA,0.1‑0.3mg/L的2,4‑D,0.5‑2.0mg/L的6‑BA,10mg/L的AgNO3,pH 调为5.8‑6.2;在诱导愈伤组织的步骤中,2,4‑D对百蕊草愈伤组织有强的诱导作用,以0.1‑ 0.3mg/L的2,4‑D诱导的出愈率较高,且生长状况好,0.05‑0.15mg/L的NAA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好,有光泽,培养基中6‑BA的浓度为0.5‑2.0mg/L时出愈率高,愈伤组织生长好;(3)无根苗诱导及快速繁殖继代培养所获愈伤组织经光培养分化增殖至30d时,用MS固体培养基于温度23‑25℃、光照时间12‑16h/d、光照强度2000‑3000Lx诱导15‑20d后,在愈伤组织表层或稍深层形成并分化出百蕊草无根苗,将诱导出的无根苗切成单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于温度23‑25℃、光照时间12‑16h/d、光照强度2000‑3000Lx进行增殖培养,经26天培养增殖系数为8.5;所述MS固体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5‑1.5mg/L的NAA,0.5‑1.5mg/L的6‑BA;增殖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8‑1.7mg/L的NAA、0.4‑1.0mg/L的6‑BA,两种培养基均附加0.7% 的琼脂,质量分数为3% 的蔗糖,pH调至5.8‑6.2 ;(4)壮苗培养快繁获得的百蕊草无根苗较纤细,以MS + 0.5‑1.5mg/LNAA + 0.7% 琼脂 + 3% 蔗糖,pH调至5.8‑6.2 的壮苗培养基作壮苗培养,培养温度为23‑25℃、光照时间为12‑16h/d、光照强度为2000‑3000Lx;壮苗培养15天后,叶片增厚、增宽,茎干增粗,幼苗健壮,色泽正常,洗去附着茎基部附着培养基,摊凉3天即可作为原料提取百蕊草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师范学院,未经贵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157666.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家畜驱赶装置以及家畜驱赶装置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兰属杂交兰的创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