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横向移动以及横向加上纵向移动的载车板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4687.6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94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梁崇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崇彦 |
主分类号: | E04H6/18 | 分类号: | E04H6/18;E04H6/22;E04H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横向移动以及横向加上纵向移动的载车板框装置,该装置包括两根横向支承梁、两个载车板框、两个载车板、至少一套板框横向移动单元、两套升降单元、两根纵向支承梁、一个纵向移动框架、一套框架纵向移动单元和一套操控单元,该装置的主要部分设置在停放车辆区域的上方空间位置,使得在地面层正常停放的车辆能够直接驶入或者驶出,非常方便;上层车辆的存取则直接在车道上完成,而且是直入/直出,更加方便。由于采用了横向移动和纵向移动结合的方式,使得该装置在运行和存取车的过程中,直接妨碍车道上其他车辆通行的区域仅限于靠近车道一侧的大约一个车辆宽度的位置,把影响降到最少。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向 移动 以及 加上 纵向 载车板框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横向移动以及横向加上纵向移动的载车板框装置,其特征在于:以观察者站在停放车辆区域靠近车道一侧往停放车辆区域观察作为参照,停放车辆区域的最内侧立面为前方,所述载车板框装置包括:两根横向支承梁,分别为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两个载车板框,分别是正常静置时停放车辆区域内侧的载车板框一(4‑1)和与载车板框一(4‑1)并列、位于靠近车道一侧的载车板框二(4‑2);两个载车板,分别是位于载车板框一正下方的载车板一(12‑1)和位于载车板框二正下方的载车板二(12‑2);至少一套板框横向移动单元;两套升降单元,分别是驱动载车板一升降的升降单元一(13)和驱动载车板二升降的升降单元二(14);两根纵向支承梁,分别是位于靠近车道中心线的纵向支承梁二(11‑2)和靠近停放车辆区域的纵向支承梁一(11‑1);一个纵向移动框架(7);一套框架纵向移动单元和一套操控单元;以上层车辆的宽度方向、即垂直于车道中心线的方向为横向,以上层车辆的长度方向、即平行于车道中心线的方向为纵向,所述横向移动是指载车板框二(4‑2)在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驱动下横向移动至少一个载车板框的宽度距离,使得载车板框二(4‑2)进入车道区域上方位置;所述横向加上纵向移动是指载车板框二(4‑2)在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驱动下同时横向移动至少一个载车板框的宽度距离,使得载车板框二(4‑2)进入车道区域上方位置,然后在框架纵向移动单元的驱动下纵向移动至少一个载车板框的长度距离,使得载车板框二(4‑2)离开原位置,以便载车板框一(4‑1)在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驱动下累计至少横向移动两个载车板框的宽度距离,移动至车道区域上方位置;所述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分别在停放车辆区域的停车区右侧立面(1‑1)和停车区左侧立面(1‑3)位置距地面层(1‑4)等高设置;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或者直接紧固安装在相关立面的建筑物构件之上、以建筑物构件作为支承,或者在地面层之上另外设置立柱进行支承;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设置方向与车道中心线的方向垂直,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之间形成的直线距离大于载车板框的长度尺寸,右支承梁(10‑1)和左支承梁(10‑2)的上方分别紧固设置有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用于支承、约束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所述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的结构相同,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框架最右侧下方安装有至少两组板框右滚轮(5‑1),框架最左侧下方安装有至少两组板框左滚轮(5‑2),板框右滚轮(5‑1)和板框左滚轮(5‑2)的相关尺寸分别与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匹配,使得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能够通过板框右滚轮(5‑1)和框架左滚轮(5‑2)设置在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的上方位置,受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的支承和约束,使得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能够沿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横向移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的矩形框架中空的内部空间,在左、右两侧之间的净空尺寸大于上层车辆的最大长度尺寸,在前、后两侧之间的净空尺寸大于两台上层车辆的最大宽度尺寸;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的中空矩形框架之上分别设置有升降单元一(13)和升降单元二(14),分别对载车板一(12‑1)和载车板二(12‑2)实施曳引及垂直升降驱动;所述板框横向移动单元为直线位移驱动单元,由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右支承梁(10‑1)、左支承梁(10‑2)之上,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载车板框之上,能够驱动载车板框沿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作横向移动;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或一个;当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两个时,两个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移动部件分别紧固安装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之上,分别驱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作横向移动;当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设置数量为一个时,板框横向移动单元的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载车板框一(4‑1)之上,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之间设置有单向勾连装置;当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处于并列状态时,该勾连装置处于接触状态,起到横向移动的传递作用,板框横向移动单元驱动载车板框一(4‑1)横向移动即同时带动载车板框二(4‑2)横向移动;所述升降单元一(13)、升降单元二(14)为垂直升降驱动单元,由固定部件和运动部件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分别紧固安装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之上,运动部件分别紧固安装在载车板一(12‑1)、载车板二(12‑2)之上,能够驱动载车板一(12‑1)、载车板二(12‑2)进行垂直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所述载车板一(12‑1)、载车板二(12‑2)为矩形构件,上方能够承载上层车辆,总共设置两个,设置在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的中间位置的下方空间,分别被两个升降单元一(13)、升降单元二(14)的运动部件的相关部件连结,在升降单元一(13)、升降单元二(14)的驱动下能够从车道的上方位置下降至地面层位置或者从车道的地面层位置上升至上方位置;所述纵向支承梁一(11‑1)和纵向支承梁二(11‑2)由若干根从停放车辆区域一侧伸出的支承杆(11‑3)从下方形成支承,支承杆(11‑3)在靠近车道中心线的端部往上延伸,在顶部位置与建筑物的天花顶部(1‑7)连结、形成牵引支承,当支承杆(1‑3)有可能妨碍载车板在纵向移动框架(7)的中空区域下降时,支承杆(11‑3)的下方支承杆件须予取消,只保留与建筑物天花顶部(1‑7)连结的牵引杆件;两根纵向支承梁的上方分别设置有一根纵向导轨,用于支承纵向移动框架(7)的框架滚轮(7‑1),纵向导轨(11‑4)的工作长度至少为载车板框的长度尺寸的三倍;当纵向支承梁直接支承纵向移动框架(7)的框架滚轮(7‑1),则纵向支承梁同时作为纵向导轨使用;所述纵向移动框架(7)设置在两根纵向支承梁的纵向导轨的上方,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框架的上方设置有两套共四根过渡横移导轨(6‑3),过渡横移导轨(6‑3)的设置方向与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的设置方向一致,形状尺寸分别与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相同;两套过渡横移导轨的中线线之间的距离至少等于一个载车板框的长度尺寸,使得纵向移动框架(7)能够同时支承载车板框一(4‑1)和载车板框二(4‑2);纵向移动框架(7)的下方对应纵向支承梁的纵向导轨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至少两组框架滚轮(7‑1),框架滚轮(7‑1)的相关尺寸与纵向导轨匹配,使得纵向移动框架(7)能够通过框架滚轮(7‑1)设置在纵向导轨的上方位置,受纵向导轨的支承和约束,使得纵向移动框架(7)能够沿纵向导轨纵向移动;纵向移动框架(7)的设置高度须使得框架上方的两套过渡横移导轨与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等高;当纵向移动框架(7)纵向移动至两套过渡横移导轨中的任一套处于板框右导轨(6‑1)和板框左导轨(6‑2)的轮廓的延伸位置时,载车板框一(4‑1)或载车板框二(4‑2)能够沿板框右导轨(6‑1)、板框左导轨(6‑2)和过渡横移导轨(6‑3)横向移动,使得载车板框一(4‑1)或载车板框二(4‑2)进入纵向移动框架(7)的上方位置;所述框架纵向移动单元为直线位移驱动单元,由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组成,其中的固定部件紧固安装在纵向支承梁之上,移动部件紧固安装在纵向移动框架(7)之上,能够驱动纵向移动框架(7)沿纵向导轨作纵向移动;所述操控单元由操作盒和控制系统组成,其中,操作盒负责接收操作员的操作指令并传送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将合理的操作指令转换成对板框横向移动单元、升降单元、升降单元、框架纵向移动单元的相关动作控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崇彦,未经梁崇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024687.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条式擦拭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两段式横向移动载车板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