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异黄酮分离纯化用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16749.3 | 申请日: | 201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43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闫磊;蔡克瑞;孙凯;梁军;桂金秋;王妍;刘春玲;张丽荣;宋铁军;晁岳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牡丹江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C08F212/08;C08F222/26;C08F220/28;C08F8/30;C08F8/46;C08J9/26;C07D311/36;C07D311/40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博知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42 | 代理人: | 钱卫佳 |
地址: | 15700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豆异黄酮分离纯化用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涉及生物医药纯化技术领域,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2)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3)大孔吸附树脂的改性。本发明所制大孔吸附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量达到17mg/g以上,经60%甲醇溶液冲洗后能实现大豆异黄酮的高效解吸,解吸率达到98.5%以上,所制大豆异黄酮的纯度达到60%以上,因此该大孔吸附树脂适用于大豆异黄酮的高效分离。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异黄酮 分离 化用 吸附 树脂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大豆异黄酮分离纯化用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向水中按比例加入苯乙烯、氢化松香丙烯酸丙三醇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纳米致孔剂和引发剂,充分混合后于超声频率40kHz、输出功率200W下超声处理15min,再于微波频率2450MHz、输出功率700W下微波处理10min,并于0‑5℃环境中静置30min,混合均匀后继续微波处理10min,然后于‑5‑0℃环境中静置15min,混合均匀后再次微波处理10min,所得混合液以5℃/min的降温速度降温至0‑5℃保温混合1h,随后将混合液固液分离,所得固相用35‑40℃温水水洗三次得到白球,最后将白球于60‑65℃下真空干燥,即得大孔吸附树脂;(2)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向上述所制大孔吸附树脂中加入泊洛沙姆、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水解聚马来酸酐,并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65‑70℃保温混合30min,再向所得混合物中加入3倍重量30‑35℃水,继续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过滤,所得树脂球体水洗三次,最后于60‑65℃下真空干燥;(3)大孔吸附树脂的改性:向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中加入纳米二氧化钛和衣康酸酐,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5‑120℃保温混合15min,再加入经预处理后的大孔吸附树脂,继续在115‑120℃保温混合30min,待自然冷却至室温后水洗三次,最后经所得树脂球体于60‑65℃下真空干燥;所述纳米致孔剂由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微晶纤维素5‑10份、多聚谷氨酸3‑5份、氢化蓖麻油1‑2份、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0.5‑1份、葡萄糖酸钠0.5‑1份、二茂铁0.05‑0.1份、水30‑50份,其制备方法为:向水中加入微晶纤维素和氢化蓖麻油,并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5min,待自然冷却至40‑45℃后加入多聚谷氨酸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搅拌30min形成乳液,然后加入葡萄糖酸钠和二茂铁,混合均匀后将所得混合物送入喷雾干燥机中,干燥所得颗粒经研磨制成纳米粉末,最后将纳米粉末加水制成固含量30‑35wt%的乳液,即得纳米致孔剂;所述纳米二氧化钛是由二氧化钛经改性处理后制成的纳米粉体,其制备方法为:向二氧化钛中加入交联聚维酮和六羟甲基三聚氰胺六甲醚,先以5℃/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20‑125℃保温混合30min,再加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和环氧大豆油,继续在120‑125℃下保温混合30min,所得混合物以10℃/min的降温速度降温至40‑50℃,并加入40‑50℃水,以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回流状态保温混合10min,经自然冷却至室温后静置1h,过滤,所得固体于75‑80℃下烘干,最后送入纳米研磨机中,经研磨得到纳米二氧化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牡丹江医学院,未经牡丹江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216749.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