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滑擦式车辆转向车轮转速调整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12544.2 | 申请日: | 2017-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8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7 |
发明(设计)人: | 王靖岳;张晓冬;于洪洁;邹锐;刘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3/12 | 分类号: | B62D3/12;B62D3/02;B62D1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利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209 | 代理人: | 吴维敬 |
地址: | 110159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滑擦式车辆转向车轮转速调整装置。车辆转弯时需要转向侧的车轮的转速小于另一侧车轮的转速才能够实现。本发明是通过方向盘来控制摩擦轮的轴线的转动,来改变摩擦轮之间相互抵接的位置的变化,从而改变了传动比,摩擦轮所传递给车辆两侧轮的相互之间的转速也发生变化,实现车辆转弯的目的。车辆直行时,摩擦轮传递给车辆两侧的轮的转速是一样的。考虑到路面可能出现障碍物使得个别的车轮的转速发生瞬变,增加摩擦轮的摩擦负担,设立了一个齿套。车辆直行时齿套同时啮合主动轴和从动轴端部的齿轮,主动轮与从动轮为刚性连接,主动轮和从动轮转速是一样的。车辆转向时,齿套延轴向蹿动脱离与其中的一个齿轮的啮合,车辆两侧车轮的转速由摩擦轮来控制。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滑擦式 车辆 转向 车轮 转速 调整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滑擦式车辆转向车轮转速调整装置,包括:基座(1)、方向盘(2)、第一伞齿轮(3)、齿轮组件(4)、第二伞齿轮(5)、拨叉(6)、第一弹簧(7)、第一齿条(8)、第一导柱(9)、第一齿轮(10)、第一轴(11)、从动轴(12)、第一球面摩擦轮(13)、第二球面摩擦轮(14)、第三球面摩擦轮(15)、第二轴(16)、第四球面摩擦轮(17)、第五球面摩擦轮(18)、主动轴(19)、第三轴(20)、第二齿轮(21)、第二导柱(22)、第二齿条(23)和第二弹簧(24);其特征在于:方向盘(2)和第一伞齿轮(3)的中心孔依次轴连接于基座(1)上的第一孔(30);该轴与方向盘(2)和第一伞齿轮(3)的中心孔为固定连接,与基座(1)上的第一孔(30)为间隙配合;第一伞齿轮(3)相邻于基座(1);第二伞齿轮(5)和拨叉(6)的中心孔轴连接于基座(1)上的第二孔(31);该轴与第二伞齿轮(5)和拨叉(6)的中心孔为固定连接,与基座(1)上的第二孔(31)为间隙配合;拨叉(6)相邻于基座(1);所述的齿轮组件(4)的中部为轴,两端为伞齿轮,伞齿轮的锥形尖部面向各自的端部;齿轮组件(4)的轴部穿过基座(1)上的第十三孔(46)和第十四孔(47);轴与孔间隙配合;齿轮组件(4)一端的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3)啮合,齿轮组件(4)另一端的伞齿轮与第二伞齿轮(5)啮合;第一齿条(8)上的长孔套接第一导柱(9)一端,间隙配合;第一导柱(9)的另一端置入基座(1)上的第三孔(33)内,固定连接;第一齿条(8)上的第七面(50)抵住基座(1)上的第一面(32);第一弹簧(7)的一端抵接第一齿条(8)上的第六面(49),第一弹簧(7)的另一端抵接基座(1)上的第四面(45);第二齿条(23)与第一齿条(8)相同,第二导柱(22)与第一导柱(9)相同;第二齿条(23)上的长孔套接第二导柱(22)一端,间隙配合;第二导柱(22)的另一端置入基座(1)上的第十二孔(42)内,固定连接;第二齿条(23)上的第七面(50)抵住基座(1)上的第二面(43);第二弹簧(24)的一端抵接第二齿条(23)上的第六面(49),第二弹簧(24)另一端抵接基座(1)上的第三面(44);拨叉(6)的一侧临近第一齿条(8)的第五面(48);拨叉(6)逆时针转动时,拨叉(6)与第一齿条(8)上的第五面(48)相邻面,抵压第一齿条(8)上的第五面(48);拨叉(6)的另一侧临近第二齿条(23)的第五面(48);拨叉(6)顺时针转动时,拨叉(6)与第二齿条(23)上的第五面(48)相邻面,抵压第二齿条(23)上的第五面(48);第一轴(11)左端的孔和第一齿轮(10)的中心孔轴连接于基座(1)上的第四孔(34),该轴与第一轴(11)左端的孔和第一齿轮(10)的中心孔为固定连接;该轴与基座(1)上的第四孔(34)的连接位间隙配合;第一齿轮(10)相邻于基座(1);第一齿轮(10)的齿与第一齿条(8)上的齿相互啮合;第二球面摩擦轮(14)的中心孔通过轴承连接于第一轴(11)右端;第二球面摩擦轮(14)球面半径以基座(1)上的第四孔(34)为圆心;第二轴(16)左端的孔轴连接于基座(1)上的第六孔(36),该轴与第二轴(16)左端的孔为固定连接,该轴与基座(1)上的第六孔(36)间隙配合;第三球面摩擦轮(15)的中心孔固定连接于第二轴(16)的右端,第三球面摩擦轮(15)的球面半径以基座(1)上的第四孔(34)为圆心;第三球面摩擦轮(15)的球面与第二球面摩擦轮(14)的球面相互抵接;第三轴(20)左端的孔和第二齿轮(21)的中心孔轴连接于基座(1)上的第十孔(40),该轴与第三轴(20)左端的孔和第二齿轮(21)的中心孔为固定连接;该轴与基座(1)上的第十孔(40)的连接为间隙配合;第二齿轮(21)相邻于基座(1);第二齿轮(21)的齿与第二齿条(23)上的齿相互啮合;第四球面摩擦轮(17)的中心孔通过轴承连接于第三轴(20)右端;第四球面摩擦轮(17)球面半径以基座(1)上的第十孔(40)为圆心;第四球面摩擦轮(17)的球面与第三球面摩擦轮(15)的球面相互抵接;从动轴(12)穿过基座(1)上的第五孔(35)、第一球面摩擦轮(13)的中心孔和基座(1)上的第七孔(37),从动轴(12)与基座(1)上的第五孔(35)和第七孔(37)间隙配合;从动轴(12)与第一球面摩擦轮(13)的中心孔过盈配合;第一球面摩擦轮(13)的球面与第二球面摩擦轮(14)的球面相抵接;主动轴(19)穿过基座(1)上的第十一孔(41)、第五球面摩擦轮(18)的中心孔和基座(1)上的第九孔(39),主动轴(19)与基座(1)上的第十一孔(41)和第九孔(39)间隙配合;主动轴(19)与第五球面摩擦轮(18)的中心孔过盈配合;第五球面摩擦轮(18)的球面与第四球面摩擦轮(17)的球面相抵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理工大学,未经沈阳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412544.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助力的方向盘套
- 下一篇:一种汽车用转向梯形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