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554330.9 申请日: 2017-06-30
公开(公告)号: CN107351843B 公开(公告)日: 2018-11-02
发明(设计)人: 李新亚 申请(专利权)人: 李新亚
主分类号: B61B1/00 分类号: B61B1/00;B61B13/0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528437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其由旅客列车(1)、列车轨道(2)、转移车(3)、车站附近的转移车轨道(4)组成。旅客列车(1)从始发站到终点站中途不停车,其通过途中任意一个车站时,乘客可以安全上车或下车,无论沿途有多少个车站,即使每个站都有乘客上车或下车,旅客列车(1)运行的时间仍等于其从始发站直接开到终点站运行的时间。实施本发明,旅客列车(1)在途中没有减速进站的动能损失,在途中没有出站加速过程,因而无须将其他能量再转化为动能,运行时间缩短,铁路输送旅客的数量显著增加,人们出行非常方便。
搜索关键词: 旅客列车 不停 乘客 下车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含旅客列车(1)、列车轨道(2);所述旅客列车(1)沿所述列车轨道(2)运行,其上有多个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旅客列车过站不停的乘客上下车方法,还含修建于车站附近的直线转移车轨道(4)、位于所述转移车轨道(4)上的转移车(3);经过所述车站附近的列车轨道(2)为直线;所述转移车轨道(4)与经过所述车站的列车轨道(2)接近且平行,其和经过所述车站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其位于所述车站和经过该车站的列车轨道(2)之间;旅客列车(1)的纵向中央为中央车厢(1a),所述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方,安装有车厢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座椅(11b)、车厢齿条(15)、扶手、电磁波反射器;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所述n为等于或大于3的奇数,全文n取值相同;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上方的车厢顶板固紧连接;所述车厢底板(5)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所述下门板(7)可沿所述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所述车厢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所述车厢底板(5)接触时其下方封闭;两车厢齿条(15)分别安装在所述车厢底板(5)两侧之一的侧向面上;这两车厢齿条(15)之一为永久磁铁,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水平向外伸出,其前端与所述车厢底板(5)的前端齐平,其后端与所述车厢底板(5)的后端齐平,其平整内侧向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车厢齿条(15)的齿尖为异性磁极;中央车厢(1a)的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下车通道(5a),或为左下车通道(5b),但右下车通道(5a)与左下车通道(5b)相邻;右下车通道(5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下车箭头(9),左下车通道(5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下车箭头(10);右下车通道(5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下车通道(5a)的右下车座椅(11a);左下车通道(5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车厢底板(5)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下车通道(5b)的左下车座椅(11b);右下车通道(5a)或左下车通道(5b)上方的所述中央车厢(1a)的车厢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电磁波反射器固紧连接在中央车厢(1a)上车厢顶板上表面的中央,其能对射到其上的定向电磁波进行逆向反射;转移车(3)的纵向长度大于旅客列车(1)上中央车厢(1a)的纵向长度;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大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的上方安装有转移车顶板、门柱(6)、上门板、下门板(7)、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座椅(20b)、扶手、动力机房(23)、电子机房(24)、雷达、动力装置、自动控制装置;雷达含电磁波发射器和电磁波接收器,所述电磁波发射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为一整体,其固紧连接在转移车(3)上转移车顶板上表面的中央;所述电磁波发射器向中央车厢(1a)上的电磁波反射器发射电磁波,所述电磁波反射器再将其接收的电磁波反射给所述电磁波接收器,且能被所述电磁波接收器接收;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端之一,所述动力机房(23)的纵向宽度等于所述电子机房(24)的纵向宽度;所述动力机房(23)和所述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等于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纵向长度;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转移车底板(12)上表面的两侧之一,沿纵向均匀分布n个门柱(6);这n个门柱(6)之一的下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固紧连接,其上端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固紧连接;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同侧的相邻的两门柱(6)上部的外侧向面上固紧连接上门板,这两门柱(6)上相对的竖直槽中镶嵌下门板(7);所述下门板(7)可沿所述竖直槽上下滑动,当其上表面与所述转移车顶板接触时其下方敞开,当其下表面与所述转移车底板(12)接触时其下方封闭;转移车(3)上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相对两门柱(6)之间划有横向隔离线(8);相邻两隔离线(8)之间,或为右上车通道(12a),或为左上车通道(12b),但右上车通道(12a)与左上车通道(12b)相邻;中央车厢(1a)上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右下车通道(5a),则所述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右上车通道(12a);所述车厢底板(5)的一端若为左下车通道(5b),则所述转移车(3)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同名端为左上车通道(12b);右上车通道(12a)上划有指向右侧的右上车箭头(13),左上车通道(12b)上划有指向左侧的左上车箭头(14);右上车通道(12a)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右上车通道(12a)的右上车座椅(20a);左上车通道(12b)的前后两边缘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上表面上,横向固紧安装多个面向该左上车通道(12b)的左上车座椅(20b);右上车通道(12a)或左上车通道(12b)上方的所述转移车(3)的转移车顶板上横向固紧连接扶手;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安装转移车齿条(16)、连接板(17)、槽板(18)、铁芯(19)、定位块(21)、线圈包(22)、弹簧(25)、弹簧板(26);纵向并列的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为长条形,其外侧沿纵向均匀分布多个三角形齿且齿尖向外;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纵向长度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纵向长度;这两转移车齿条(16)分别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动力机房(23)和电子机房(24)之间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两侧之一下表面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上的齿尖分别位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两侧之一边缘的下方;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转移车轨道(4)的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等于中央车厢(1a)上两车厢齿条(15)的下表面与其下方的列车轨道(2)上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两槽板(18)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竖直的横向的长方体形侧板(18a)和水平的横向的长方体形钩板(18b)组成为整体;这两槽板(18)分别安装在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两槽板(18)的侧板(18a)的上表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横向固紧连接,这两槽板(18)的钩板(18b)的内侧向面(18c)对置;两连接板(17)之一用顺磁质材料或抗磁质材料制造,其由长方体形水平平板(17a)和所述平板(17a)中部向下突出的长方体形水平突块(17b)组成整体,其中部的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槽板(18)的钩板(18b)的上表面与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平板(17a)的横向长度小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齿尖之间的横向距离,其纵向宽度远小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纵向长度;所述突块(17b)的厚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所述平板(17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横向距离;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两侧之外的平板(17a)的下表面,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两端之一附近的上表面固紧连接,这两连接板(17)的突块(17b)的下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连接板(17)中,在前的连接板(17)的前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前端面齐平,在后的连接板(17)的后表面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后端面齐平;这两连接板(17)分别活动嵌在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槽板(18)之一和该转移车底板(12)围成的槽中;线圈包(22)为长方体形,其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中央,其上表面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固紧连接,其内腔为长方体形线圈包方孔(22a);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等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厚度,其纵向宽度大于其竖直高度,其两端分别与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正相对;两定位块(21)之一为长方体形,这两定位块(21)的上表面分别沿纵向固紧连接在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两端之一外侧附近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当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右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左侧伸出;当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左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内侧向面与这两定位块(21)中左侧的定位块(21)的外侧向面接触时,这两转移车齿条(16)中右侧的转移车齿条(16)的齿尖从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右侧伸出;这两定位块(21)之一的中部为定位块方孔(21a);所述定位块方孔(21a)为长方体形,其竖直高度等于所述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轴线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轴线重合;铁芯(19)为长方体形,其用软磁材料制造,其竖直厚度等于或小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线圈包方孔(22a)的竖直高度,其纵向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述线圈包方孔(22a)的纵向宽度,其横向长度等于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内侧向面之间的距离,其插在所述线圈包方孔(22a)和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定位块(21)上的定位块方孔(21a)中,其左右两端面分别与相应位置的这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四个相同的横向弹簧(25)的里端分别与四块长方体形弹簧块(26)之一的外侧向面固紧连接;这四个弹簧(25)中的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转移车底板(12)上线圈包(22)的前方且接近所述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上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中的另两个弹簧(25),同轴横向位于所述线圈包(22)的后方且接近所述线圈包(22)的该转移车底板(12)下表面的下方,这两弹簧(25)的外端分别与相应位置的所述两转移车齿条(16)之一的内侧向面固紧连接,这两弹簧(25)上安装的弹簧块(26)的上表面沿纵向分别固紧连接在相应位置的所述转移车底板(12)的下表面上;这四个弹簧(25)都处于伸长状态且伸长量相等;动力装置安装在转移车(3)的动力机房(23)内,所述动力装置为所述转移车(3)的运动或制动提供动力;自动控制装置安装在电子机房(24)内,所述自动控制装置对转移车(3)的运行、转移车(3)上转移车齿条(16)的横向移动、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铁芯(19)的磁化进行自动控制;但中央车厢(1a)的下门板(7)的升降、转移车(3)的下门板(7)的升降、动力装置的启动或关闭,也可人工控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新亚,未经李新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554330.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