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18309.8 | 申请日: | 2017-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1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罗雨;严浩嘉;戴永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18 | 分类号: | H01P5/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王玮 |
地址: | 21009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耦合器由五节四分之一波长且完全重叠折叠耦合线与五节四分之一波长且完全重叠折叠耦合线级联构成,在实现了强耦合同时能将带宽比拓展到8倍,包括四个装有50欧姆阻抗的端口、十节耦合线、接地板均运用多层低温共烧陶瓷工艺技术实现。本发明具有耦合系数变化小,工作频带宽、体积小、直通和耦合端口相位正交性好,直通和耦合端口幅度偏差小等优点,可广泛用于相应频段的通信、雷达及无线系统等一些军事应用上。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称 交叉 级联 定向耦合器 | ||
【主权项】:
一种对称交叉级联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输入端口(P1)、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直通输出端口(P2)、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输出端口(P3)、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第一连接引线(Lin1)、第二连接引线(Lin2)、第三连接引线(Lin3)、第四连接引线(Lin4)、第一重合折叠耦合线(L1)、第二重合折叠耦合线(L2)、第三重合折叠耦合线(L3)、第四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五重合折叠耦合线(L5)、第六重合折叠耦合线(L6)、第七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八重合折叠耦合线(L8)、第九重合折叠耦合线(L9)、第十重合折叠耦合线(L10)、第一连接柱(H1)、第二连接柱(H2)、第三连接柱(H3)、第四连接柱(H4)、第五连接柱(H5)、第六连接柱(H6)、第七连接柱(H7)、第八连接柱(H8)、第九连接柱(H9)、第十连接柱(H10)、第十一连接柱(H11)、第十二连接柱(H12)、第十三连接柱(H13)、第十四连接柱(H14)、第十五连接柱(H15)、第十六连接柱(H16)、第十七连接柱(H17)、第十八连接柱(H18)、第一侧接地(GND1)、第二侧接地(GND2)、第一接地屏蔽层(G1)、第二接地屏蔽层(G2)、第三接地屏蔽层(G3);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输入端口(P1)与第一连接引线(Lin1)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的直通输出端口(P2)与第二连接引线(Lin2)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耦合输出端口(P3)与第三连接引线(Lin3)连接,表面贴装的50欧姆阻抗隔离端口(P4)与第四连接引线(Lin4)连接,第一重合折叠耦合线(L1)、第二重合折叠耦合线(L2)、第三重合折叠耦合线(L3)、第四重合折叠耦合线(L4)、第五重合折叠耦合线(L5)、第六重合折叠耦合线(L6)、第七重合折叠耦合线(L7)、第八重合折叠耦合线(L8)、第九重合折叠耦合线(L9)、第十重合折叠耦合线(L10)均有二层折叠线,上下两层折叠线完全重合,第一折叠耦合线(L1)下层折叠线(L12)一端与第一连接引线(Lin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柱(H2)与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下层折叠线(L22)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下层折叠线(L22)另一端通过第四连接柱(H4)与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下层折叠线(L32)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下层折叠线(L32)另一端通过第六连接柱(H6)与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下层折叠线(L42)一端连接,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下层折叠线(L42)另一端通过第八连接柱(H8)与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下层折叠线(L52)一端相连,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下层折叠线(L52)另一端通过第十八连接柱(H18)与第十折叠耦合线(L10)上层折叠线(L102)一端相连,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上层折叠线(L51)一端与第四连接引线(Lin4)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七连接柱(H7)与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上层折叠线(L41)一端连接,第四折叠耦合线(L4)上层折叠线(L41)另一端通过第五连接柱(H5)与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上层折叠线(L31)一端连接,第三折叠耦合线(L3)上层折叠线(L31)另一端通过第三连接柱(H3)与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上层折叠线(L21)一端连接,第二折叠耦合线(L2)上层折叠线(L21)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柱(H1)与第一折叠宽边耦合线(L1)上层折叠线(L11)一端相连,第一折叠耦合线(L1)上层折叠线(L11)另一端通过第十七连接柱(H17)与第六折叠耦合线(L6)下层折叠线(L61)一端相连,第六折叠耦合线(L6)下层折叠线(L61)另一端通过第十五连接柱(H15)与第七折叠耦合线(L7)下层折叠线(L71)一端连接,第七折叠耦合线(L7)下层折叠线(L71)另一端通过第十三连接柱(H13)与第八折叠耦合线(L8)下层折叠线(L81)一端连接,第八折叠耦合线(L8)下层折叠线(L81)另一端通过第十一连接柱(H11)与第九折叠耦合线(L9)下层折叠线(L91)一端连接,第九折叠耦合线(L9)下层折叠线(L91)另一端通过第十连接柱(H10)与第十折叠耦合线(L10)下层折叠线(L101)一端连接,第十折叠耦合线(L10)下层折叠线(L101)另一端与第三引线(Lin3)相连,第十折叠耦合线(L10)上层折叠线(L102)另一端通过第九连接柱(H9)与第九折叠耦合线(L9)上层折叠线(L92)一端连接,第九折叠耦合线(L9)上层折叠线(L92)另一端通过第十二连接柱(H12)与第八折叠耦合线(L8)上层折叠线(L82)一端连接,第八折叠耦合线(L8)上层折叠线(L82)另一端通过第十四连接柱(H14)与第七折叠耦合线(L7)上层折叠线(L72)一端连接,第七折叠耦合线(L7)上层折叠线(L72)另一端通过第十六连接柱(H16)与第六折叠耦合线(L6)上层折叠线(L62)一端连接,第六折叠耦合线(L6)上层折叠线(L62)另一端与第二引线(Lin2)相连,第一接地屏蔽层(G1)、第三接地屏蔽层(G3)分别位于最上面与最下面一层,第二接地屏蔽层(G2)将第一折叠耦合线(L1)、第二折叠耦合线(L2)、第三折叠耦合线(L3)、第四折叠耦合线(L4)、第五折叠耦合线(L5)与第六折叠耦合线(L6)、第七折叠耦合线(L7)、第八折叠耦合线(L8)、第九折叠耦合线(L9)、第十折叠耦合线(L10)隔离开,第一接地屏蔽层(G1)、第二接地屏蔽层(G2)、第三接地屏蔽层(G3)均与第一侧接地(GND1)、第二侧接地(GND2)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718309.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波导探针耦合器
- 下一篇:一种五节对称超宽带10dB定向耦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