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739478.X 申请日: 2017-08-25
公开(公告)号: CN107623195B 公开(公告)日: 2019-10-15
发明(设计)人: 黄敏 申请(专利权)人: 徐海燕
主分类号: H01R4/00 分类号: H01R4/00
代理公司: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代理人: 周绪洞
地址: 318050 浙江省台州***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针对现有线束断开维修方式,采用两个卡位圈(3)分别固定套设在其所对应线束(1)的外绝缘包裹层表面,实现卡位圈(3)针对对应线束的固定作用;并采用各根伸缩杆(4)分别连接两卡位圈(3),实现两卡位圈(3)基于伸缩套筒(5)和各根伸缩杆(4)的相对移动;同时通过所引入的测距传感器(6)针对两卡位圈(3)之间的距离进行实时监测,基于线束预设状态下、两卡位圈(3)之间的间距,基于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8),针对设置于两卡位圈(3)之间电控电机伸缩杆(7)进行智能控制,避免两卡位圈(3)之间线束部分被拉伸,保证了线束(1)的实际工作效率。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精度 电机 驱动 接线 装置
【主权项】:
1.一种高精度电机驱动式接线卡位装置,用于针对彼此对接的两根线束(1)实现加固作用,其中,两根线束(1)的规格相同,两根线束(1)的对接位置采用绝缘胶布(2)缠绕包裹;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套筒(5)、两个卡位圈(3)、电控电机伸缩杆(7)、至少四根伸缩杆(4)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测距传感器(6)、电机驱动电路(8);电控电机伸缩杆(7)经过电机驱动电路(8)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测距传感器(6)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8)为电控电机伸缩杆(7)进行供电;其中,缠绕包裹两根线束(1)对接位置的绝缘胶布(2),覆盖两根线束(1)外绝缘包裹层上、分别面向彼此对接位置的端部,定义两根线束(1)该端部之间沿线束(1)路径的距离为a;两个卡位圈(3)的结构彼此相同,两个卡位圈(3)与两根线束(1)分别一一对应,其中,各个卡位圈(3)的内径分别与其所对应线束(1)的外径相适应,各个卡位圈(3)分别固定套设在其所对应线束(1)的外绝缘包裹层表面上,两个卡位圈(3)之间沿线束(1)路径的距离大于或等于a,且各个卡位圈(3)分别所套设在其对应线束(1)上的位置,相对其对应线束(1)不发生相对移动;伸缩套筒(5)的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伸缩套筒(5)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3)之间沿线束(1)路径的距离,伸缩套筒(5)两端的敞开端的内径与卡位圈(3)的外径相适应,伸缩套筒(5)两端的敞开端分别套设在两个卡位圈(3)的外周上,两个卡位圈(3)之间的线束部分贯穿伸缩套筒(5);各根伸缩杆(4)的结构彼此相同,伸缩杆(4)的最大长度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3)之间沿线束(1)路径的距离,各根伸缩杆(4)位于伸缩套筒(5)内,各根伸缩杆(4)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卡位圈(3)上彼此相对的两侧面,且分别对于各个卡位圈(3),卡位圈(3)上与各根伸缩杆(4)端部相连的各个位置彼此呈中心对称,两个卡位圈(3)分别所在面彼此平行,各根伸缩杆(4)所在直线分别与各个卡位圈(3)所在面相垂直;电控电机伸缩杆(7)上电机底部与电控伸缩杆顶端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或等于两个卡位圈(3)之间沿线束(1)路径的距离,电控电机伸缩杆(7)位于伸缩套筒(5)内,电控电机伸缩杆(7)的电机底部与其中一个卡位圈(3)上、面向另一个卡位圈(3)的侧面固定连接,电控电机伸缩杆(7)上电控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各根伸缩杆(4)相平行,电控电机伸缩杆(7)上电控伸缩杆的顶端与其所面向另一个卡位圈(3)的侧面相连接;控制模块、电源、测距传感器(6)和电机驱动电路(8)位于伸缩套筒(5)内,测距传感器(6)设置于其中一个卡位圈(3)上、面向另一个卡位圈(3)的侧面上,测距传感器(6)上测距端指向另一个卡位圈(3),且测距传感器(6)上测距端指向所在直线与各根伸缩杆(4)相平行;电机驱动电路(8)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电机伸缩杆(7)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电机伸缩杆(7)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海燕,未经徐海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739478.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