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隐性裂隙带探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21068.7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4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玉宝;杨忠东;啜晓宇;高会春;赵章;孙新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7/18 | 分类号: | E21F17/18;E21F1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李荣文 |
地址: | 05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适用于煤矿作业区域内构造异常带监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隐性裂隙带探测方法,本发明是针对回采工作面内已有巷道通过但未见明显异常,回采过程中常常引发突水、应力集中、压架等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性裂隙带探测难题而发明的一种新的探测、分析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提前构建微震监测系统,对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事件密集发育带位置、时间、形态特征、变化趋势等进行监测、分析、研究,提前查明隐性裂隙带空间位置,并对回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水、应力集中、压架等事件进行预测、预警,从而为工作面回采安全提供技术依据,提高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 ||
搜索关键词: | 裂隙带 探测 工作面回采 回采 煤矿作业 应力集中 突水 压架 安全生产事故 微震监测系统 回采工作面 安全提供 变化趋势 空间位置 微震事件 形态特征 带位置 监测 构建 巷道 分析 预警 发育 预测 研究 | ||
【主权项】:
1.一种隐性裂隙带探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工作区条件及巷道分布情况,构建井下微震监测系统;(2)回采期间,对工作面内部及外围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的微震信号进行全空间的实时连续采集;(3)对采集到的全部微震事件进行空间域、时间域聚类分析,确定微震事件空间密集带位置、形态、形成时间及与工作面采线变化的相关性;(4)定义隐性裂隙带。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未经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421068.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