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井下防爆电驱动车用牵引逻辑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79369.1 | 申请日: | 201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2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德华;郭志俊;陈寇忠;胡鹏;陈利东;周锋涛;张国栋;郝志军;高源;桑盛远;吉强;郭文娟;许连丙;杨勇;丁仁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18 | 分类号: | B60W30/18;B60W50/00;B60R16/023;G05B19/05 |
代理公司: | 14110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任林芳 |
地址: | 030006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一种井下防爆电驱动车用牵引逻辑控制装置,属于井下电驱动车牵引逻辑控制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可以满足井下复杂的工况的井下防爆电驱动车用牵引逻辑控制装置;解决该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机械部分包括隔爆箱体、电缆引入装置、主腔门板、接线腔门板和九星盘接线端子,电气部分包括蓄电池、变频驱动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模拟量隔离栅、开关量隔离栅、继电器组、电子油门踏板,本安控制手柄、急停开关、瓦斯断电仪、变频驱动装置、前灯、后灯、声光报警装置和解制动电磁阀;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井下电驱动车领域。 | ||
搜索关键词: | 井下 电驱动车 逻辑控制装置 牵引 防爆 变频驱动装置 门板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电缆引入装置 电子油门踏板 声光报警装置 蓄电池 模拟量隔离 瓦斯断电仪 制动电磁阀 隔爆箱体 急停开关 继电器组 接线端子 控制手柄 逻辑控制 隔离栅 接线腔 开关量 本安 后灯 前灯 星盘 主腔 应用 | ||
【主权项】:
1.一种井下防爆电驱动车用牵引逻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气部分;/n机械部分包括隔爆箱体(1)、电缆引入装置(2)、主腔门板(3)、接线腔门板(4)和九星盘接线端子,隔爆箱体(1)的内腔由隔板分割为一个主腔和一个接线腔(6),主腔设置于隔爆箱体(1)的内腔的上方,接线腔(6)设置于隔爆箱体(1)的内腔的下方,主腔门板(3)与隔爆箱体(1)螺纹相连,主腔门板(3)上设置有观察窗(8),九星盘接线端子贯穿安装在隔板上,九星盘接线端子的上部(5)位于主腔内,九星盘接线端子的下部(7)位于接线腔(6)内,隔爆箱体(1)的底部设有接线腔门板(4),电缆引入装置(2)贯穿安装于接线腔门板(4)的下方;九星盘接线端子的数量为六个,电缆引入装置(2)的数量为十八个;/n电气部分包括蓄电池(S)、变频驱动装置(S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模拟量隔离栅(IC2)、开关量隔离栅(IC3)、继电器组(IC4)、电子油门踏板(IC5),本安控制手柄(IC6)、急停开关(IC8)、瓦斯断电仪(IC10)、前灯(IC15)、后灯(IC16)、声光报警装置(IC17)和解制动电磁阀(IC18),蓄电池(S)的输出电压经过变频驱动装置(S1)变压后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的电源输出端相连,电子油门踏板(IC5)的输出信号经过模拟量隔离栅(IC2)后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本安控制手柄(IC6)、急停开关(IC8)和瓦斯断电仪(IC10)各自的输出信号经过开关量隔离栅(IC3)后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前灯(IC15)、后灯(IC16)、声光报警装置(IC17)和解制动电磁阀(IC18)与继电器组(IC4)的输出端相连,继电器组(IC4)的输入端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的信号输出端相连;/n可编程逻辑控制器(IC1)、模拟量隔离栅(IC2)、开关量隔离栅(IC3)和继电器组(IC4)均固定设置在主腔内,主腔外的装置的线缆通过电缆引入装置(2)后在接线腔(6)内与九星盘接线端子的下部(7)相连,九星盘接线端子的上部(5)通过线缆与主腔内的装置相连。/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79369.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停止模式的协同致动
- 下一篇:一种基于车流分析的自动变道方法及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