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5460.9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8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丁浩;江星宏;刘永华;李科;胡学兵;郭鸿雁;刘秋卓;李文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8 | 分类号: | E21D11/18;E21D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应用在隧道工程病害处治领域,在传统装配式衬砌结构施工作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运营病害隧道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的特性,以及隧道运营对时效性、安全性的要求,结合病害处治对象识别、处治范围选取、装配衬砌设计、衬砌管片生产、配套机具选用、现场施工方案等工序,提出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衬砌结构处治施工方法。此病害处治方法具有质量可靠、快速稳定、适用性强、加速作业速度快、机械化程度高、交通干扰小等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病害 装配式 运营 衬砌结构 隧道 施工 隧道工程 衬砌管片 对象识别 范围选取 交通干扰 快速稳定 配套机具 施工作业 隧道类型 隧道运营 现场施工 时效性 衬砌 机械化 装配 应用 生产 | ||
【主权项】:
1.一种运营病害隧道装配式处治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病害处治对象识别;S1‑1:结合病害表现形式,初步判断隧道病害类型为裂缝、渗漏水、掉块、冻胀,腐蚀老化中的哪一类;S1‑2:结合病害区段地勘资料、设计参数、施工记录、监测数据、定检历史与检测结果,对比判断出的病害类型产生原因的理论研究结果,确认对象隧道病害产生原因;S1‑3:结合现场原衬砌结构病害情况,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JTG H12‑2015,附录B获取,初步判定为0~3中哪一状态值;S1‑4: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综合分级的病害关联分级方法,结合隧道具体围岩等级、病害类型、病害程度、分布规律信息,对根据《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得出的状态值进行修定;状态值为0时,无需加固;状态值为1时,不破除原衬砌结构,对原衬砌结构进行修补;状态值为2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3~1/2的深度后进行修补;状态值为3时,破除原衬砌结构厚度的1/2~拆除原衬砌结构;S1‑5:针对确定的隧道病害等级和病害加固需求,进行装配式衬砌结构加固;S2:病害处治范围选取;S2‑1:结合隧道衬砌厚度为30~70cm中哪一种;混凝土标号为C30、C35、C40、C45中哪一种;混凝土类型为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哪一种;是否有仰拱机构;曲线参数为三心圆、五心圆中哪一种;富余净空为0~20cm中哪一种;确定采用换拱加固或套拱加固;S2‑2:若采用换拱加固,则需结合病害分布部位在拱顶、拱腰、边墙、全断面中的哪些位置,判定是局部病害还是全断面破坏,进而确定是局部换拱还是全断面换拱;S2‑2‑1:采用局部换拱时,换拱范围应与衬砌管片尺寸对应;S2‑2‑2:采用全断面换拱时,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的前后5m;S2‑3:若采用套拱加固,同样加固范围应不小于隧道病害的前后5m;S3:装配衬砌设计;结合加固部位/区段衬砌内轮廓设计参数确定管片轮廓目标曲线,选定管片划分方式、装配形式、环向曲线参数、纵向宽度、管片厚度、混凝土等级;S4:衬砌管片生产;若病害处治里程较短,管片需求量不大,则选用可变形柔性预制模具,通过调整预制模具曲线参数实现一模多用,从而减小模具生产带来的高成本;若病害处治需求量大,则选用定制生产模具,从而保证装配衬砌结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S5:配套机具选用;采用可自动行走、伸缩、自动运载衬砌管片、且下部可正常通车的施工作业台车;S6:现场施工作业;通过货车将衬砌管片及施工作业台车运送至待施工作业段;施工作业台车按断面条件伸缩至合适大小;然后通过卸载机将衬砌管片放置于施工作业台车的自动运送机构上,运送至隧道环向待加固部位,完成加固作业。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555460.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