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新能源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6086.9 | 申请日: | 2017-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59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戴斯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市戴尔乐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50/64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程昭春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一种环保型新能源电动车,突破传统电动汽车的供电形式,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其可对备用动力电池进行全方位的震动缓冲,安全防护全面有效,确保备用动力电池不受冲击和损坏,而且备用动力电池的拆装操作灵活方便,动力持久,实用性强。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新能源 电动车 | ||
【主权项】:
1.一种环保型新能源电动车,包括汽车主体,所述汽车主体具有原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更换的备用动力电池,和装载备用动力电池的装载装置;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与所述原动力电池并联,所述原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一控制开关,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二控制开关;所述原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一支路,所述备用动力电池所在电路为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节点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节点,所述第一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一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二控制开关设于所述第二支路上靠近所述第一节点;所述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之间还连接有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上设有由所述控制器控制的第三控制开关;所述第三支路具有与所述第一支路连接的第三节点和与所述第二支路连接的第四节点,所述第三节点处于所述原动力电池和第一控制开关之间,所述第四节点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和第二控制开关之间;所述装载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装载主体和处于上方的装载盖体;所述备用动力电池具有朝上的电池上侧面,朝下的电池下侧面,以及处于侧向依次相邻的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所述装载主体包括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电池第二侧面、电池第三侧面和电池第四侧面分别对应的第一侧缓冲装置、第二侧缓冲装置、第三侧缓冲装置和第四侧缓冲装置;所述第一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一座体和设于第一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一缓冲部件;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圆柱部,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一圆柱部上并沿第一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一抵顶部;在所述第一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一承托部和第一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一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一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一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槽底面;所述第一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一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圆柱部配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一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一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一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一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一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一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上限位面,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一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一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一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相平行的第一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一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一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一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一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一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一承托面、朝下的第一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一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一下限位面,所述第一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一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一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一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一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第一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一容置槽的第一近轴端,所述第一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一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一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一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一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远轴端至所述第一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一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一缓冲压簧;所述第一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上滑槽,所述第一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一下滑槽,所述第一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一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一上滑槽和第一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第一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一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一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一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一拉簧下端,所述第一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上连接部,所述第一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一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一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一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一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所述第二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一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所述第二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二座体和设于第二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二缓冲部件;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圆柱部,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二圆柱部上并沿第二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对的第二抵顶部;在所述第二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二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二承托部和第二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二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二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二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槽底面;所述第二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二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圆柱部配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二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二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二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二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二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二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二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二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上限位面,所述第二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二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二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二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相平行的第二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二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二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二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二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二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二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二承托面、朝下的第二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二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二下限位面,所述第二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二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二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二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二侧面的第二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二容置槽的第二近轴端,所述第二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二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二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二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二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远轴端至所述第二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二转轴和所述第二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二缓冲压簧;所述第二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上滑槽,所述第二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二下滑槽,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二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二上滑槽和第二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二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二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二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二拉簧下端,所述第二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上连接部,所述第二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二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二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二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三连线,所述第二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四连线,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三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四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二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所述第三侧缓冲装置包括第三座体和设于第三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三缓冲部件;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柱部,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部,和形成于第三圆柱部上并沿第三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对的第三抵顶部;在所述第三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三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三承托部和第三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三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并容置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三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三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槽底面;所述第三上内侧面至所述第三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三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三圆柱部配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三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三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三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三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三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三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三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上限位面,所述第三上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上间隙夹角,所述第三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三弹性层;所述第三弹性层只与所述第三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三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弹性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相平行的第三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三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三座体方向弯曲的第三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三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三树脂光滑层;所述第三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三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三承托面、朝下的第三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三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三下限位面,所述第三下限位面与所述第三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三下间隙夹角;所述第三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三条形孔,所述第三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三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三侧面的第三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三容置槽的第三近轴端,所述第三近轴端为与所述第三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三近轴端的轴线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三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三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远轴端至所述第三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三转轴和所述第三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三缓冲压簧;所述第三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上滑槽,所述第三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三连接杆相平行的第三下滑槽,所述第三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三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三上滑槽和第三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三环形凸起;所述第三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三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三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三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连接的第三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三座体下部连接的第三拉簧下端,所述第三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上连接部,所述第三座体设有与所述第三拉簧上端连接的第三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三下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五连线,所述第三转轴中心与所述第三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六连线,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五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六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三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所述第四侧缓冲装置包括第四座体和设于第四座体上朝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进行弹性抵顶的第四缓冲部件;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包括水平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柱部,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承托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部,和形成于第四圆柱部上并沿第四圆柱部延伸且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对的第四抵顶部;在所述第四缓冲部件的横截面上,所述第四圆柱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大于所述第四承托部和第四抵顶部所对应的圆心角度数;所述第四座体形成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并容置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第四容置槽,所述第四容置槽具有处于上侧的第四上内侧面、处于下侧的第四下内侧面和处于槽底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槽底面;所述第四上内侧面至所述第四下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四圆柱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四圆柱部配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处于所述第四容置槽的上边沿和下边缘所在平面内,所述第四圆柱部具有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外侧的第四上突出弧形部和突出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外侧的第四下突出弧形部;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槽底面通过水平设置的第四连接杆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杆与所述第四槽底面枢接在一起可进行上下翻转;所述第四抵顶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抵顶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且下端与所述第四上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上限位面,所述第四上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上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上间隙夹角,所述第四抵顶面设有弹性抵顶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上且由下至上逐渐变厚的第四弹性层;所述第四弹性层只与所述第四抵顶面连接,而与所述第四承托部滑动接触;所述第四弹性层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弹性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包括处于下部与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相平行的第四竖向接触面和平滑连接于第四下部接触面上方并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四座体方向弯曲的第四弧形接触面,所述第四弹性接触面覆设有第四树脂光滑层;所述第四承托部具有对应所述电池下侧面并与所述第四抵顶面下端相连接的第四承托面、朝下的第四下表面和对应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且上端与所述第四下突出弧形部相连接的第四下限位面,所述第四下限位面与所述第四容置槽下边缘之间具有第四下间隙夹角;所述第四圆柱部形成有容置所述第四转轴的第四条形孔,所述第四条形孔水平设置,所述第四条形孔具有朝向所述电池第四侧面的第四远轴端和朝向所述第四容置槽的第四近轴端,所述第四近轴端为与所述第四转轴的周面相匹配的圆弧形且第四近轴端的轴线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同,所述第四远轴端至圆弧形的所述第四近轴端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远轴端至所述第四转轴轴线的距离,所述第四转轴和所述第四远轴端之间张设有第四缓冲压簧;所述第四上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上滑槽,所述第四下内侧面形成有多个与所述第四连接杆相平行的第四下滑槽,所述第四圆柱部的周面形成有多个与第四圆柱部的轴线相垂直且与各上述第四上滑槽和第四下滑槽相配合滑动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第四缓冲部件配设有保持第四缓冲部件翻转状态的第四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四状态保持拉簧具有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连接的第四拉簧上端和与所述第四座体下部连接的第四拉簧下端,所述第四缓冲部件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上连接部,所述第四座体设有与所述第四拉簧上端连接的第四下连接部;定义所述第四下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转轴中心的连线为第七连线,所述第四转轴中心与所述第四上连接部的连线为第八连线,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处于所述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的上方,所述第七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与第八连线的上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度数为所述第四上间隙夹角度数的一半;所述第一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一承托面边缘,所述第二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二承托面边缘,所述第三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三承托面边缘,所述第四承托面具有处于所述备用动力电池下方的第四承托面边缘;所述电池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一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一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二侧面至所述第二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二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三侧面至所述第三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缓冲部件向所述第三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电池第四侧面至所述第四承托面边缘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缓冲部件向所述第四容置槽内滑动的最大距离;所述第一抵顶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第一座体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抵顶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所述第一上限位面由下至上逐渐朝所述电池第一侧面方向倾斜,且所述第一上限位面与所述电池第一侧面的夹角为25‑3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市戴尔乐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市戴尔乐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586086.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固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周转电车及其营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