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含盐废水强化固体废弃物矿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48855.5 | 申请日: | 201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6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蓉;王晓龙;王琪;何忠;肖天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62 | 分类号: | B01D53/62;B01D53/83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含盐废水强化固体废弃物矿化二氧化碳的方法,该装置包括进料单元、进气单元、反应单元和分离循环单元,其中:进料单元包括原料加湿机、干燥器、第一螺旋给料机和第二螺旋给料机;进气单元包括气体混合器;反应单元包括气流床反应器和气流床反应器上多处设置的炉内增湿喷嘴;分离循环单元包括布袋除尘器和引风机;通过矿化原料固体废弃物预处理、烟气含盐废水配湿和反应器内部含盐废水喷湿结合的方式提高矿化效率,采用气流床反应器提高反应接触效率,该方法不仅能有效提高废弃物的利用并且能够降低电厂CO2排放,是一种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废水 强化 固体 废弃物 二氧化碳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采用含盐废水强化固体废弃物矿化二氧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的装置包括进料单元、进气单元、反应单元和分离循环单元,其中:进料单元包括原料仓(1)、干燥器(2)、第一螺旋给料机(3)和第二螺旋给料机(4);进气单元包括气体混合器(5);反应单元包括气流床反应器(6)和气流床反应器(6)上多处设置的炉内增湿喷嘴;分离循环单元包括布袋除尘器(10)和引风机(11);具体连接关系如下:原料仓(1)出口与干燥器(2)上端入口相连接,干燥器(2)下端出口与第一螺旋给料机(3)入口连通,第一螺旋给料机(3)出口与气流床反应器(6)底部的文丘里管入口相连通;未脱除CO2烟气(12)与气体混合器(5)上端入口相连通,水定量泵(14)出口与气体混合器(5)下端入口连通,气体混合器(5)上端出口与气流床反应器(6)入口即顶部的文丘里管连通,将增湿后的烟气带入气流床反应器(6)进行矿化反应;水定量泵(15)出口与气流床反应器(6)上多处设置的炉内增湿喷嘴连通,将水喷入气流床反应器(6)内提高矿化反应脱除CO2效率;气流床反应(6)下端出口与布袋除尘器(10)右侧入口相连通,布袋除尘器(10)下端固体出口与第二螺旋给料机(4)入口相连通,第二螺旋给料机(4)出口与气流床反应器(6)底部的文丘里管入口相连通,将从布袋除尘器(10)分离得到的固体原料返回气流床反应器(6);布袋除尘器(10)上端气体出口与引风机(11)相连通,引风机(11)出口与大气相连通,将脱除CO2后烟气(13)排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原料预处理:矿化原料固体废弃物经过原料仓(1)进行加湿后进入干燥器(2)进行干燥预处理;第二步:原料进入反应器:预处理后的矿化原料固体废弃物通过第一螺旋给料机(3)输送入风总管,由风携带进入气流床反应器(6)内;第三步,烟气配湿:用于配湿的含盐废水通过水定量泵(14)与未脱除CO2烟气(12)一起注入气体混合器(5),通过改变水定量泵(14)流量来调节配湿量;第四步,烟气进入反应器:从气体混合器(5)出来的配湿后的烟气与从气流床反应器(6)顶部的文丘里管进入气流床反应器(6)内;第五步,增湿矿化反应:第二步进入气流床反应器(6)的矿化原料固体废弃物与第四步进入气流床反应器(6)的烟气进行矿化反应脱除烟气中的CO2,从水定量泵(15)出来的含盐废水通过气流床反应器(6)上多处设置的炉内增湿喷嘴进入气流床反应器(6),使烟气与原料快速流化反应,矿化反应中气流床反应器(6)内配湿量通过通过改变水定量泵(15)流量来调节;第六步,气固分离:气流床反应器(6)顶部的脱除CO2后烟气(13)以及反应后的原料先经过降温,然后进入布袋除尘器(10)进行气固分离;第七步,烟气排出:气固分离后的脱除CO2后烟气(13)经引风机(11)引出室外;第八步,固体返料:气固分离后的固体原料下落收集到布袋除尘器(10),经第二螺旋给料机(4)返回到气流床反应器(6)内继续反应;采用烟气分析仪在线分析脱除CO2后烟气(13)中二氧化碳浓度,出口二氧化碳浓度越低说明反应效果越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948855.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