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35978.6 | 申请日: | 2018-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9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帆;田谨晓;潘维浩;刘骁;孙建;吴琪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属于救灾机器人领域,包括电动滑台、滑板、主体、侧板、柱状气囊、翻转底板、扭簧、顶升气囊。主体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底部中心设有空心圆,用于通过充气后的顶升气囊;侧面设有开口,用于通过未充气的顶升气囊,开口内侧上方铰接侧板,侧板受力只向主体空腔方向转动。两个电动滑台固定在主体底部,滑板固定在电动滑台伸缩端能够往复运动,将未充气顶升气囊传送至主体空腔内。柱状气囊安装在主体内腔顶部。翻转底板铰接在主体底部,不受力时保持闭合,受力向外转动。本发明适应性强、对支撑地面无较高要求、外形小、重量轻,能有效扩大废墟入口,使救援人员顺利进入废墟内部,也可用于顶撑不稳定重物,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动 救灾 机器人 | ||
【主权项】:
1.一种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顶撑救灾机器人包括传送单元和顶升单元,所述的传送单元包括电动滑台(4)、滑板(6),所述的顶升单元包括主体(1)、侧板(3)、柱状气囊(5)、翻转底板(7)、顶升气囊(10);所述的主体(1)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其上部用于承受重物;其内部空腔安装电动滑台(4)、柱状气囊(5),放置滑板(6)、顶升气囊(10);其底部中心处设有空心圆,用于通过充气后的顶升气囊(10);其侧面设有一个开口,用于未充气的顶升气囊(10)进入内部空腔;开口内侧上方通过销轴(2)铰接侧板(3);所述的侧板(3)在不受力情况下保持竖直向下,受力只能向主体(1)空腔内的方向转动;所述的两个电动滑台(4)通过滑台固定螺钉(9)和定位插脚固定在主体(1)的底部;所述的滑板(6)由螺钉固定在电动滑台(4)的伸缩端,滑板(6)可以在电动滑台(4)内往复运动,用于将未充气的顶升气囊(10)由外部传送至主体(1)空腔内;滑板(6)上的未充气状态的顶升气囊(10)的高度高于侧板(3)底端的高度,当二者接触时,侧板(3)向内转动保证顶升气囊(10)能够完全进入主体(1)腔内,当顶升气囊(10)完全进入主体(1)腔内时,侧板(3)重新回到竖直状态,滑板(6)移出主体(1)空腔,进行第二个未充气顶升气囊(10)的传送;所述的柱状气囊(5)安装在主体(1)内腔的顶部,且位于主体(1)底部空心圆上方;所述的柱状气囊(5)和顶升气囊(10)均通过压缩空气钢瓶中气体的加压充气,主体(1)腔内的顶升气囊(10)与柱状气囊(5)同时膨胀相互接触后继续充气,当两气囊膨胀高度高于主体(1)的高度时,下部的顶升气囊(10)撑开翻转底板(7),并顶高主体(1),翻转底板(7)撑开的最大水平距离大于顶升气囊(10)在整个充气过程中的水平最宽处的尺寸;当两个气囊完成充气达到最大伸展高度后,柱状气囊(5)开始放气,主体(1)部分回落,翻转底板(7)逐渐与下部的顶升气囊(10)接触;当柱状气囊(5)放气完成后,主体(1)与重物均由下部顶升气囊(10)支撑,同时主体(1)内部能够继续容纳未充气顶升气囊(10)的空间,重复实现顶升气囊(10)的堆叠,不断增加主体(1)的顶升高度;所述的翻转底板(7)通过销轴(2)与扭簧(8)铰接在主体(1)的底部,在不受力的情况下翻转底板(7)在扭簧(8)的作用下保持闭合,受力后翻转底板(7)只能向外转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035978.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通指挥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折叠型GIS腔内检修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