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边叠合梁预制后张法预应力装配路面施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8796.6 | 申请日: | 201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75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高路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C7/14 | 分类号: | E01C7/14;E01C7/16;E01C3/00;E01C11/20 |
代理公司: | 南通毅帆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86 | 代理人: | 任毅 |
地址: | 226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边叠合梁预制后张法预应力装配路面施工工艺,包括路基处理、纵向叠合梁吊装、叠合板吊装、叠合板端头L型槽打入钢棒、横向叠合梁吊装、预应力管道铺设及固定、预应力筋安装、误差校核调整和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封锚等主要步骤。本发明,其技术方案合理,可提高道路工程装配化高效施工水平,有效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大幅提高道路承载能力,有效控制道路后续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开裂问题,同时有效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横向叠合梁、纵向叠合梁和叠合板采用预制技术方案,吊装施工速度快,大幅节省工期,可有效降低长期施工对施工道路周围的居民造成的交通不便以及噪声影响。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边 叠合 预制 后张法 预应力 装配 路面 施工工艺 | ||
【主权项】:
1.一种双边叠合梁预制后张法预应力装配路面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路基(1)处理为满足后续叠合板(4)、纵向叠合梁(2)的现场吊装,预先在路基(1)的上部两侧开挖用于安装纵向叠合梁(2)的沟槽(8),沟槽(8)的开挖深度按照设计标高制定,两侧沟槽(8)之间的距离按照设计标准开挖,且沟槽(8)的开挖宽度应比纵向叠合梁(2)的宽度大90‑110mm,并在沟槽(8)的内部底部浇筑一层90‑110mm厚的第一混凝土垫层(9);第二步、纵向叠合梁(2)吊装为便于制作、运输及现场吊装作业,纵向叠合梁(2)逐段预制长度控制在5‑7m,路基(1)处理施工完毕,校核第一混凝土垫层(9)的上部标高误差,确保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后,组织现场纵向叠合梁(2)吊装,将纵向叠合梁(2)居中放置在第一混凝土垫层(9)的上部,纵向叠合梁(2)吊装遵循“逐段吊装,边吊边灌浆”的原则,其中路基(1)两侧纵向叠合梁(2)作为控制道路基本设计宽度的端部构件,在两侧纵向叠合梁(2)吊装完成后,对路基(1)的总宽度进行现场测量,当出现误差时,应及时矫正,并及时采用细石混凝土灌注沟槽(8)与纵向叠合梁(2)之间的空隙有效固定纵向叠合梁(2)的位置,确保现场装配施工的顺利进行;第三步、叠合板(4)吊装叠合板(4)按照路基(1)两侧纵向叠合梁(2)之间的设计距离进行预制,每段纵向叠合梁(2)吊装施工完毕后,在路基(1)上部即叠合板(4)安装位置处铺筑25‑35mm厚的第二混凝土层(5)铺底,待第二混凝土层(5)凝固后立即吊装叠合板(4),将叠合板(4)居中放置在第二混凝土层(5)的上部,同时将叠合板(4)上部桁架筋(7)的两端分别锚入两侧纵向叠合梁(2)的内部,锚入长度为500‑700mm,若锚入长度不够,可将桁架筋(7)的两端折弯锚入纵向叠合梁(2)的内部;第四步、叠合板(4)端头L型槽(18)打入钢棒(20)在叠合板(4)预制时,在其两端部均留一个L型槽(18),并在每个L型槽(18)内部预留两个孔洞(19),现场施工时在每个孔洞(19)的内部打入钢棒(20),其中钢棒(20)的尺寸比孔洞(19)尺寸小2‑3mm,钢棒(20)上端焊接有柱帽(21),柱帽(21)的尺寸比钢棒尺寸大40‑50mm,柱帽(21)的高度为20‑30mm,以便更好的固定叠合板(4)的位置,以便后续浇混凝土浇筑形成强化节点,以及强化两侧纵向叠合梁(2)与路基(1)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强整体道路的设计强度,确保装配施工质量;第五步、横向叠合梁(3)吊装横向叠合梁(3)按照路基(1)两侧纵向叠合梁(2)之间的设计距离进行预制,每相邻两段纵向叠合梁(2)吊装施工完毕后,在路基(1)的上部即横向叠合梁(3)安装位置处铺筑20‑30mm厚的第三混凝土层(6)铺底,待第三混凝土层(6)凝固后立即吊装横向叠合梁(3),将横向叠合梁(3)居中放置在第三混凝土层(6)的上部,同时将横向叠合梁(3)两端的加强钢筋(15)分别锚入两侧纵向叠合梁(2)的内部,锚入长度为500‑700mm,若锚入长度不够,可将加强钢筋(15)的端部折弯锚入纵向叠合梁(2)的内部,其次,确保横向叠合梁(3)垂直于路基(1)两侧纵向叠合梁(2),横向叠合梁(3)作为同一侧相邻两段纵向叠合梁(2)的共用梁体,横向叠合梁(3)与纵向叠合梁(2)形成装配网格,可增强整体道路的设计强度;第六步、预应力管道(11)铺设及固定为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有效控制道路后续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开裂问题,在横向叠合梁(3)和纵向叠合梁(2)以及叠合板(4)采用现场装配完成以后,进行预应力管道(11)的铺设及固定工作,现场铺设及固定预应力管道(11)可采用马凳筋(13)进行固定,马凳筋(13)需与叠合板(4)上部的桁架筋(7)绑扎或焊接牢固,预应力管道(11)的铺设及固定关系道路施工的质量,应在第二混凝土层(5)和第三混凝土层(6)铺筑时预留安装槽(17),并在马凳筋(13)的底部通过连接杆焊接圆套(14),将预应力管道(11)依次插入安装槽(17)和圆套(14)的内部,并用混凝土浇筑在安装槽(17)的内部,将预应力管道(11)固定,可防止预应力管道(11)转动,然后在预应力管道(11)的上部根据设计标准安装带有喇叭口的立管(16),同时保证立管(16)竖直向上;第七步、预应力筋(12)安装预应力筋(12)直接放置在同一侧相邻两段纵向叠合梁(2)的内部,预应力筋(12)的数量和规格根据设计方案严格执行;第八步、误差校核调整在横向叠合梁(3)、纵向叠合梁(2)、叠合板(4)和预应力管道(11)以及预应力筋(12)现场全部施工完毕后,校核现场吊装施工质量,测设吊装整体标高,确定后续道路面层后浇混凝土浇筑高度,并采用钢筋头(10)打入路基(1)两侧沟槽(8)以外土层进行后浇混凝土浇筑高度控制;第九步、后浇段混凝土浇筑封锚在横向叠合梁(3)、纵向叠合梁(2)和叠合板(4)的上部浇筑道路混凝土面层,道路混凝土面层的上部高度依据钢筋头(10)的上端高度进行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横向叠合梁(3)、纵向叠合梁(2)和叠合板(4)节点处以及L型槽(18)处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工作,同时防止立管(16)被堵塞;第十步、重复第一步到第九步,依次逐段施工,直至完成整个道路工程施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338796.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道路局部破损的快速修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排水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