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生产的表面热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57181.8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2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游兵;钟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C21D1/42 | 分类号: | C21D1/42;C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生产的表面热处理装置,包括热处理箱、耐火内胆、中部耐隔层和铰接座,所述热处理箱内部设置有所述耐火内胆,所述耐火内胆内部设置有所述中部耐隔层,所述中部耐隔层底部设置有所述铰接座,所述铰接座上设置有第一伸缩杆,所述中部耐隔层一侧设置有支撑密封块,所述热处理箱内底部设置有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伸缩杆一端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部设置有感应线圈。有益效果在于:1、该装置结构简单、温度、紧凑,将加热处理和冷却组合到一个装置内,减少加工工序;2、装置内部能够密封隔离出两个加工室,防止冷却产生的气体腐蚀加热装置,使装置更加安全、耐用。 | ||
搜索关键词: | 隔层 耐火内胆 铰接座 伸缩杆 表面热处理 机电设备 内部设置 热处理箱 固定架 支撑座 冷却 热处理 感应线圈 加工工序 加热处理 加热装置 密封隔离 气体腐蚀 一端设置 支撑密封 装置结构 加工室 紧凑 生产 安全 | ||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生产的表面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处理箱(1)、耐火内胆(2)、中部耐隔层(3)和铰接座(4),所述热处理箱(1)内部设置有所述耐火内胆(2),所述耐火内胆(2)内部设置有所述中部耐隔层(3),所述中部耐隔层(3)底部设置有所述铰接座(4),所述铰接座(4)上设置有第一伸缩杆(5),所述中部耐隔层(3)一侧设置有支撑密封块(6),所述热处理箱(1)内底部设置有第二伸缩杆(7),所述第二伸缩杆(7)一端设置有支撑座(8),所述支撑座(8)上设置有固定架(9),所述固定架(9)上部设置有感应线圈(10),所述第二伸缩杆(7)一侧设置有液压缸(11),所述感应线圈(10)上设置有高频交流发生装置(12),所述热处理箱(1)一侧设置有冷却液进管(13),所述热处理箱(1)另一侧设置有冷却液出管(14),所述冷却液出管(14)上部设置有第一温度感应器(16),所述高频交流发生装置(12)一侧设置有主控制器(15),所述主控制器(15)与所述第一温度感应器(16)、所述高频交流发生装置(12)、所述第二伸缩杆(7)、所述第一伸缩杆(5)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高频交流发生装置(12)包括发生壳体(17)、检修箱门(18)、隔板(19)和高频交流发生器(20),所述发生壳体(17)侧部设置有所述检修箱门(18),所述发生壳体(17)内部设置有所述隔板(19),所述隔板(19)上部设置有所述高频交流发生器(20),所述高频交流发生器(20)外侧设置有外部连接座(21),所述外部连接座(21)上设置有加热空心铜管(22),所述加热空心铜管(22)下侧设置有滑轨(23),所述滑轨(23)上设置有滑座(24),所述滑座(24)上设置有支撑槽(25),所述支撑槽(25)下设置有调节钉(26),所述隔板(19)下部设置有绝缘冷却油箱(27),所述绝缘冷却油箱(27)内设置有冷却油泵(28),所述冷却油泵(28)一侧设置有第二温度感应器(29),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29)一侧设置有制冷装置(30),所述绝缘冷却油箱(27)一侧设置有绝缘油管(31),所述发生壳体(17)外侧设置有操作面板(32),所述操作面板(32)一侧设置有微型控制器(33),所述发生壳体(17),滑轨(23)与所述操作面板(32)、所述制冷装置(30)、所述第二温度感应器(29)、所述冷却油泵(28)、所述高频交流发生器(20)通过导线连接;所述主控制器(15)包括芯片IC,所述芯片IC的第一引脚连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连接三极管D8的集电极、电容C5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芯片IC的第二引脚、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2的一端和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信号输入端V1、电容C1的一端和三极管D1的集电极,三极管D1的发射极分别连接电阻R1的一端、信号输出端V2和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三极管D1的基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和三极管D4的集电极,三极管D4的发射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电阻R3的另一端、三极管D6的集电极、电阻R7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电阻R8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二极管D9的正极和电容C5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D4的基极分别连接三极管D6的发射极、电阻R5的一端和电阻R6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八引脚,三极管D6的基极分别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和芯片IC的第七引脚,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六引脚,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五引脚,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4的一端和电阻R11的一端,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芯片IC的第四引脚,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芯片IC的第三引脚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D8的发射极和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D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9的负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未经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357181.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齿毂淬火感应器
- 下一篇:一种用于传动轴淬火的被动旋转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