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地理教学实验用辅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06375.X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5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吴灶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灶弟 |
主分类号: | G09B27/02 | 分类号: | G09B2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11 福建省福州市晋***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实验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功能地理教学实验用辅助装置,本装置能够模拟地球自转,本装置能够模拟地球公转,本装置能够模拟月球公转,本装置设置有减震装置,能够有效地缓冲装置震荡,本装置在不使用时可以收回至箱体,本装置可以调节高度,本装置设有移动装置,方便移动,装置移动把手与装置外箱体相连接,出入箱控制装置与装置外箱体相连接,升降调节装置与减震限位轮装置相连接,装置外箱体与固定升降底板相连接,出入箱控制装置与固定升降底板相连接,减震装置与固定升降底板相连接,减震装置与配重板相连接,地球转动仿真装置与配重板相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装置 升降底板 外箱体 地理教学实验 辅助装置 控制装置 模拟地球 配重板 减震 教学实验装置 升降调节装置 地球转动 方便移动 仿真装置 缓冲装置 模拟月球 移动装置 装置设置 装置移动 限位轮 有效地 自转 震荡 把手 | ||
【主权项】:
1.一种多功能地理教学实验用辅助装置,包括装置外箱体(1)、装置移动把手(2)、出入箱控制装置(3)、固定升降底板(4)、减震装置(5)、配重板(6)、地球转动仿真装置(7)、升降调节装置(8)、减震限位轮装置(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出入箱控制装置(3)的上端设置有曲轴控制杆(3‑1)、控制杆固定板(3‑2)、出入箱控制曲轴(3‑3)、曲轴连接杆(3‑4)、连接杆固定块(3‑5),曲轴控制杆(3‑1)与控制杆固定板(3‑2)固定连接,控制杆固定板(3‑2)与装置外箱体(1)相接触,控制杆固定板(3‑2)与出入箱控制曲轴(3‑3)固定连接,出入箱控制曲轴(3‑3)与装置外箱体(1)连接方式为铰接连接,出入箱控制曲轴(3‑3)与曲轴连接杆(3‑4)相铰接,曲轴连接杆(3‑4)与连接杆固定块(3‑5)相铰接,连接杆固定块(3‑5)与固定升降底板(4)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升降底板(4)的上端设置有升降底板固定块(4‑1)、固定块连接杆(4‑2)、升降底板限位块(4‑3)、固定升降底板本体(4‑4),升降底板固定块(4‑1)与固定块连接杆(4‑2)固定连接,固定块连接杆(4‑2)与升降底板限位块(4‑3)固定连接,升降底板限位块(4‑3)与固定升降底板本体(4‑4)相接触,固定块连接杆(4‑2)与固定升降底板本体(4‑4)相接触,升降底板固定块(4‑1)与装置外箱体(1)相接触;所述减震装置(5)的上端设置有减震装置固定底座(5‑1)、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连杆机构(5‑3)、减震杆装置(5‑4)、减震弹簧一(5‑5),减震装置固定底座(5‑1)与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固定连接,且减震装置固定底座(5‑1)位于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的下方,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与连杆机构(5‑3)相铰接,连杆机构(5‑3)与配重板(6)相铰接,减震杆装置(5‑4)与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固定连接,减震杆装置(5‑4)与配重板(6)固定连接,减震弹簧一(5‑5)与减震装置固定底板(5‑2)固定连接,减震弹簧一(5‑5)与配重板(6)固定连接;所述减震杆装置(5‑4)的上端设置有装置上固定块(5‑4‑1)、减震杆(5‑4‑2)、减震膜固定块(5‑4‑3)、减震膜本体(5‑4‑4)、减震套筒(5‑4‑5)、装置下固定块(5‑4‑6),装置上固定块(5‑4‑1)与减震杆(5‑4‑2)固定连接,装置上固定块(5‑4‑1)与配重板(6)固定连接,减震杆(5‑4‑2)与减震膜本体(5‑4‑4)相接触,减震膜本体(5‑4‑4)与减震膜固定块(5‑4‑3)固定连接,减震膜本体(5‑4‑4)与减震套筒(5‑4‑5)相接触,减震膜固定块(5‑4‑3)与减震套筒(5‑4‑5)相接触,装置下固定块(5‑4‑6)与减震套筒(5‑4‑5)固定连接;所述地球转动仿真装置(7)的上端设置有仿太阳装置(7‑1)、仿地球自转装置(7‑2)、仿地球公转装置(7‑3)、仿月球公转装置(7‑4)、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动力提供装置(7‑6),仿太阳装置(7‑1)与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固定连接,仿地球自转装置(7‑2)与动力提供装置(7‑6)相连接,仿地球自转装置(7‑2)与仿地球公转装置(7‑3)相连接,仿地球自转装置(7‑2)与仿月球公转装置(7‑4)相连接,仿地球公转装置(7‑3)与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固定连接;所述仿太阳装置(7‑1)的上端设置有固定螺纹套筒(7‑1‑1)、升降螺杆(7‑1‑2)、升降螺杆控制杆(7‑1‑3)、照明灯(7‑1‑4),固定螺纹套筒(7‑1‑1)与升降螺杆(7‑1‑2)相连接,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固定螺纹套筒(7‑1‑1)与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固定连接,升降螺杆(7‑1‑2)与升降螺杆控制杆(7‑1‑3)固定连接,升降螺杆控制杆(7‑1‑3)与照明灯(7‑1‑4)固定连接;所述仿地球自转装置(7‑2)的上端设置有动力传动锥齿轮一(7‑2‑1)、动力传动锥齿轮二(7‑2‑2)、锥齿轮连接杆(7‑2‑3)、地球仪固定架(7‑2‑4)、地球仪本体(7‑2‑5)、地球仪限位块(7‑2‑6)、动力传动锥齿轮三(7‑2‑7),动力传动锥齿轮一(7‑2‑1)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二(7‑2‑2)通过齿相啮合,动力传动锥齿轮二(7‑2‑2)与锥齿轮连接杆(7‑2‑3)固定连接,地球仪本体(7‑2‑5)与锥齿轮连接杆(7‑2‑3)固定连接,锥齿轮连接杆(7‑2‑3)与地球仪固定架(7‑2‑4)相铰接,锥齿轮连接杆(7‑2‑3)与地球仪限位块(7‑2‑6)固定连接,地球仪限位块(7‑2‑6)与地球仪固定架(7‑2‑4)相接触,锥齿轮连接杆(7‑2‑3)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三(7‑2‑7)固定连接;所述仿地球公转装置(7‑3)的上端设置有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7‑3‑1)、地球仪固定可转动框架(7‑3‑2)、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限位块(7‑3‑3)、框架连接块(7‑3‑4)、连接块固定块(7‑3‑5)、拨动齿轮连接杆(7‑3‑6)、拨动齿轮本体(7‑3‑7)、滑块连接杆(7‑3‑8)、滑动块(7‑3‑9)、固定齿盘(7‑3‑10),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7‑3‑1)与地球仪固定可转动框架(7‑3‑2)相铰接,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限位块(7‑3‑3)与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7‑3‑1)固定连接,地球仪固定可转动框架(7‑3‑2)与地球仪固定架连接杆限位块(7‑3‑3)相接触,地球仪固定可转动框架(7‑3‑2)与框架连接块(7‑3‑4)固定连接,框架连接块(7‑3‑4)与连接块固定块(7‑3‑5)固定连接,连接块固定块(7‑3‑5)与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相连接,拨动齿轮连接杆(7‑3‑6)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一(7‑2‑1)固定连接,拨动齿轮连接杆(7‑3‑6)与拨动齿轮本体(7‑3‑7)固定连接,拨动齿轮本体(7‑3‑7)与滑块连接杆(7‑3‑8)固定连接,滑块连接杆(7‑3‑8)与滑动块(7‑3‑9)固定连接,滑动块(7‑3‑9)与仿真装置固定底板(7‑5)相接触,固定齿盘(7‑3‑10)与拨动齿轮本体(7‑3‑7)通过齿相啮合;所述仿月球公转装置(7‑4)的上端设置有动力传动锥齿轮四(7‑4‑1)、月球固定杆限位块连接杆(7‑4‑2)、月球固定杆限位块(7‑4‑3)、月球固定杆(7‑4‑4)、仿真月球(7‑4‑5),动力传动锥齿轮四(7‑4‑1)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三(7‑2‑7)通过齿相啮合,动力传动锥齿轮四(7‑4‑1)与月球固定杆限位块连接杆(7‑4‑2)固定连接,月球固定杆限位块连接杆(7‑4‑2)与月球固定杆限位块(7‑4‑3)固定连接,月球固定杆限位块(7‑4‑3)与月球固定杆(7‑4‑4)固定连接,月球固定杆(7‑4‑4)与仿真月球(7‑4‑5)固定连接;所述动力提供装置(7‑6)的上端设置有动力电机固定支撑架(7‑6‑1)、动力提供电机(7‑6‑2)、动力传动锥齿轮五(7‑6‑3),动力电机固定支撑架(7‑6‑1)与地球仪固定可转动框架(7‑3‑2)固定连接,动力电机固定支撑架(7‑6‑1)与动力提供电机(7‑6‑2)相连接,动力提供电机(7‑6‑2)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五(7‑6‑3)相连接,动力传动锥齿轮五(7‑6‑3)与动力传动锥齿轮一(7‑2‑1)通过齿相啮合;所述升降调节装置(8)的上端设置有升降装置控制杆(8‑1)、升降装置控制螺杆(8‑2)、控制螺杆固定轴承(8‑3)、轴承固定板(8‑4)、升降装置拉动杆(8‑5)、连杆机构带动板(8‑6)、连杆装置(8‑7)、连杆机构连接片(8‑8),升降装置控制杆(8‑1)与升降装置控制螺杆(8‑2)固定连接,升降装置控制螺杆(8‑2)与控制螺杆固定轴承(8‑3)过盈配合,控制螺杆固定轴承(8‑3)与轴承固定板(8‑4)固定连接,轴承固定板(8‑4)与升降装置拉动杆(8‑5)固定连接,升降装置拉动杆(8‑5)与连杆机构带动板(8‑6)固定连接,连杆机构带动板(8‑6)与连杆装置(8‑7)相铰接,连杆装置(8‑7)与连杆机构连接片(8‑8)相铰接;所述减震限位轮装置(9)的上端设置有移动装置固定套(9‑1)、减震弹簧二(9‑2)、移动装置固定板(9‑3)、移动装置固定杆(9‑4)、移动装置摆动杆(9‑5)、轮子固定杆(9‑6)、移动轮子(9‑7),移动装置固定套(9‑1)与减震弹簧二(9‑2)固定连接,减震弹簧二(9‑2)与移动装置固定板(9‑3)固定连接,移动装置固定套(9‑1)与移动装置固定板(9‑3)相接触,移动装置固定板(9‑3)与移动装置固定杆(9‑4)固定连接,移动装置固定杆(9‑4)与移动装置摆动杆(9‑5)通过螺钉相连接,移动装置摆动杆(9‑5)与轮子固定杆(9‑6)固定连接,轮子固定杆(9‑6)与移动轮子(9‑7)相铰接;所述装置移动把手(2)与装置外箱体(1)相连接,出入箱控制装置(3)与装置外箱体(1)相连接,升降调节装置(8)与装置外箱体(1)相连接,升降调节装置(8)与减震限位轮装置(9)相连接,装置外箱体(1)与固定升降底板(4)相连接,出入箱控制装置(3)与固定升降底板(4)相连接,减震装置(5)与固定升降底板(4)相连接,减震装置(5)与配重板(6)相连接,地球转动仿真装置(7)与配重板(6)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灶弟,未经吴灶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506375.X/,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