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的多功能便捷线缆收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6778.2 | 申请日: | 2019-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73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谢斌;关吉;侯林;张冉;殷智勇;王佩;殷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清市天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40 | 分类号: | B65H75/40;B65H75/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相关,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式的多功能便捷线缆收放装置,包括线筒中心轴机构、线筒托盘机构、缓冲滚轮机构、底层装置盘机构、装置调整机构,本装置可自由对线缆进行收放操作,使用便捷,装置可以很方便的将缠线筒收纳,便于线缆的运出,装置具有缠线筒固定机构,防止缠线轴在收放线缆的时候脱轨,装置设置有移动机构,便于线缆的运输。线筒中心轴机构与线筒托盘机构通过焊接相连接,线筒托盘机构与缓冲滚轮机构接触连接,线筒中心轴机构与底层装置盘机构通过焊接相连接,缓冲滚轮机构与底层装置盘机构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层装置盘机构与装置调整机构相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多功能 便捷 线缆 装置 | ||
【主权项】:
1.一种新式的多功能便捷线缆收放装置,包括线筒中心轴机构(1)、线筒托盘机构(2)、缓冲滚轮机构(3)、底层装置盘机构(4)、装置调整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筒中心轴机构(1)包括顶层卡位盖(1‑1)、卡位件凹槽(1‑2)、L形卡位件(1‑3)、中心轴上端(1‑4)、加长气撑(1‑5)、中心轴下端(1‑6),中心轴上端(1‑4)上设置有卡位件凹槽(1‑2),卡位件凹槽(1‑2)与L形卡位件(1‑3)相适应,顶层卡位盖(1‑1)与中心轴上端(1‑4)通过螺纹相啮合,中心轴上端(1‑4)与中心轴下端(1‑6)通过凹槽相适应,中心轴下端(1‑6)与加长气撑(1‑5)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加长气撑(1‑5)与中心轴上端(1‑4)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L形卡位件(1‑3)包括L形杆(1‑3‑1)、支撑弹簧(1‑3‑2)、支撑短杆(1‑3‑3)、短杆密封盖(1‑3‑4)、轨道支撑杆(1‑3‑5),L形杆(1‑3‑1)与支撑弹簧(1‑3‑2)通过凹槽相适应,支撑弹簧(1‑3‑2)与支撑短杆(1‑3‑3)接触连接,支撑短杆(1‑3‑3)与短杆密封盖(1‑3‑4)通过通孔相适应,短杆密封盖(1‑3‑4)与L形杆(1‑3‑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L形杆(1‑3‑1)与轨道支撑杆(1‑3‑5)通过通孔相适应,轨道支撑杆(1‑3‑5)与卡位件凹槽(1‑2)相适应;线筒托盘机构(2)包括线筒固定件(2‑1)、托盘主体(2‑2)、旋转轴承(2‑3),线筒固定件(2‑1)与托盘主体(2‑2)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托盘主体(2‑2)与旋转轴承(2‑3)通过焊接相连接,旋转轴承(2‑3)与中心轴下端(1‑6)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线筒固定件(2‑1)包括调整螺纹销(2‑1‑1)、固定夹板(2‑1‑2)、活动调节件(2‑1‑3)、双面支撑弹簧(2‑1‑4)、三角形卡位件(2‑1‑5)、密封盖(2‑1‑6)、捏合短杆(2‑1‑7),三角形卡位件(2‑1‑5)与活动调节件(2‑1‑3)通过通孔相适应,活动调节件(2‑1‑3)与双面支撑弹簧(2‑1‑4)通过凹槽相适应,双面支撑弹簧(2‑1‑4)与三角形卡位件(2‑1‑5)接触连接,三角形卡位件(2‑1‑5)与捏合短杆(2‑1‑7)通过螺纹相啮合,捏合短杆(2‑1‑7)与密封盖(2‑1‑6)通过通孔相适应,密封盖(2‑1‑6)与活动调节件(2‑1‑3)通过焊接相连接,固定夹板(2‑1‑2)的个数有两个,分别位于活动调节件(2‑1‑3)的上下两端,其中上端的固定夹板(2‑1‑2)与活动调节件(2‑1‑3)通过焊接相连接,下端的固定夹板(2‑1‑2)与活动调节件(2‑1‑3)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调整螺纹销(2‑1‑1)与上端的固定夹板(2‑1‑2)通过通孔相适应,调整螺纹销(2‑1‑1)与下端的固定夹板(2‑1‑2)通过螺纹相啮合;托盘主体(2‑2)上设置有卡位凹槽(2‑2‑1),卡位凹槽(2‑2‑1)与三角形卡位件(2‑1‑5)相适应;缓冲滚轮机构(3)包括柱形滚轮(3‑1)、上层支撑件(3‑2)、中间缓冲弹簧(3‑3)、缓冲杆密封盖(3‑4)、底层缓冲杆(3‑5)、底座(3‑6),底座(3‑6)与方形调节板(4‑2)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层缓冲杆(3‑5)与底座(3‑6)通过凹槽相适应,底层缓冲杆(3‑5)与缓冲杆密封盖(3‑4)通过通孔相适应,缓冲杆密封盖(3‑4)与底座(3‑6)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中间缓冲弹簧(3‑3)缠绕在底层缓冲杆(3‑5)上,底层缓冲杆(3‑5)与上层支撑件(3‑2)通过焊接相连接,上层支撑件(3‑2)与柱形滚轮(3‑1)通过通孔活动接触连接;底层装置盘机构(4)包括托盘辅助旋转机构(4‑1)、方形调节板(4‑2)、底盘托主体(4‑3)、调位齿轮(4‑4)、调位发动机(4‑5)、底部固定架(4‑6)、机构支撑腿(4‑7)、定位线固定半环(4‑8),底盘托主体(4‑3)上设置有托盘辅助旋转机构(4‑1),方形调节板(4‑2)与底盘托主体(4‑3)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方形调节板(4‑2)与调位齿轮(4‑4)相咬合,调位齿轮(4‑4)与底盘托主体(4‑3)活动连接,调位齿轮(4‑4)与调位发动机(4‑5)相咬合,调位发动机(4‑5)与底部固定架(4‑6)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部固定架(4‑6)与机构支撑腿(4‑7)通过焊接相连接,机构支撑腿(4‑7)与定位线固定半环(4‑8)通过焊接相连接;托盘辅助旋转机构(4‑1)包括结构壳(4‑1‑1)、电机固定盖(4‑1‑2)、电机一(4‑1‑3)、缓冲弹簧(4‑1‑4)、底部密封盖(4‑1‑5),结构壳(4‑1‑1)与电机一(4‑1‑3)通过通孔相适应,电机一(4‑1‑3)与托盘主体(2‑2)底部相咬合,电机固定盖(4‑1‑2)与结构壳(4‑1‑1)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结构壳(4‑1‑1)与底盘托主体(4‑3)通过通孔相适应,缓冲弹簧(4‑1‑4)与结构壳(4‑1‑1)接触连接,缓冲弹簧(4‑1‑4)与底部密封盖(4‑1‑5)接触连接,底部密封盖(4‑1‑5)与底盘托主体(4‑3)固定连接;方形调节板(4‑2)上设置有齿轮排(4‑2‑1)、轨道凸起(4‑2‑2),轨道凸起(4‑2‑2)与底盘托主体(4‑3)通过凹槽相适应,齿轮排(4‑2‑1)与调位齿轮(4‑4)相咬合;装置调整机构(5)包括配重结构(5‑1)、底部结构箱(5‑2)、滚线筒(5‑3)、连接齿轮(5‑4)、动力调节齿轮组(5‑5)、电机底座(5‑6)、电机二(5‑7)、缓冲支撑滚轮(5‑8)、齿轮链(5‑9),配重结构(5‑1)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部结构箱(5‑2)与滚线筒(5‑3)通过凹槽相连接,连接齿轮(5‑4)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凹槽相连接,动力调节齿轮组(5‑5)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凹槽相连接,动力调节齿轮组(5‑5)与电机二(5‑7)相咬合,电机二(5‑7)与电机底座(5‑6)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电机底座(5‑6)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部结构箱(5‑2)与缓冲支撑滚轮(5‑8)通过焊接相连接,滚线筒(5‑3)与连接齿轮(5‑4)通过齿轮链(5‑9)相连接,连接齿轮(5‑4)与动力调节齿轮组(5‑5)通过齿轮链(5‑9)相连接;配重结构(5‑1)包括配重箱(5‑1‑1)、配重块(5‑1‑2)、轨道卡位凹槽(5‑1‑3),配重箱(5‑1‑1)上设置有轨道卡位凹槽(5‑1‑3),轨道卡位凹槽(5‑1‑3)与配重块(5‑1‑2)相适应;滚线筒(5‑3)包括轴承一(5‑3‑1)、滚筒中心轴(5‑3‑2)、滚线主体(5‑3‑3)、定位连接线(5‑3‑4)、旋转齿轮(5‑3‑5),轴承一(5‑3‑1)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焊接相连接,轴承一(5‑3‑1)与滚筒中心轴(5‑3‑2)通过焊接相连接,滚筒中心轴(5‑3‑2)与滚线主体(5‑3‑3)通过通孔固定相连接,滚线主体(5‑3‑3)与定位连接线(5‑3‑4)接触连接,滚线主体(5‑3‑3)与旋转齿轮(5‑3‑5)固定连接,旋转齿轮(5‑3‑5)与连接齿轮(5‑4)通过齿轮链(5‑9)相连接,定位连接线(5‑3‑4)与定位线固定半环(4‑8)相连接;动力调节齿轮组(5‑5)包括轴承二(5‑5‑1)、中心轴(5‑5‑2)、大齿轮(5‑5‑3)、小齿轮(5‑5‑4),底部结构箱(5‑2)与轴承二(5‑5‑1)通过焊接相连接,轴承二(5‑5‑1)与中心轴(5‑5‑2)通过焊接相连接,中心轴(5‑5‑2)与大齿轮(5‑5‑3)通过焊接相连接,小齿轮(5‑5‑4)与中心轴(5‑5‑2)通过焊接相连接,小齿轮(5‑5‑4)与电机二(5‑7)相咬合,大齿轮(5‑5‑3)与连接齿轮(5‑4)通过齿轮链(5‑9)相连接,中心轴(5‑5‑2)与机构支撑腿(4‑7)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缓冲支撑滚轮(5‑8)包括滚轮外壳(5‑8‑1)、定位伺服机(5‑8‑2)、滚轮固定杆一(5‑8‑3)、滚轮缓冲弹簧(5‑8‑4)、卡位板(5‑8‑5)、活动盖(5‑8‑6)、滚轮固定杆二(5‑8‑7)、滚轮(5‑8‑8),滚轮外壳(5‑8‑1)与底部结构箱(5‑2)通过焊接相连接,滚轮外壳(5‑8‑1)与定位伺服机(5‑8‑2)通过凹槽活动接触连接,定位伺服机(5‑8‑2)与滚轮固定杆一(5‑8‑3)通过紧固螺钉固定相连接,滚轮固定杆一(5‑8‑3)与滚轮缓冲弹簧(5‑8‑4)通过焊接相连接,滚轮缓冲弹簧(5‑8‑4)与活动盖(5‑8‑6)接触连接,活动盖(5‑8‑6)与滚轮固定杆二(5‑8‑7)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滚轮固定杆二(5‑8‑7)与滚轮(5‑8‑8)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接,卡位板(5‑8‑5)与滚轮固定杆一(5‑8‑3)通过焊接相连接,滚轮固定杆一(5‑8‑3)与活动盖(5‑8‑6)通过通孔相适应;线筒中心轴机构(1)与线筒托盘机构(2)通过焊接相连接,线筒托盘机构(2)与缓冲滚轮机构(3)接触连接,线筒中心轴机构(1)与底层装置盘机构(4)通过焊接相连接,缓冲滚轮机构(3)与底层装置盘机构(4)通过紧固螺钉相连接,底层装置盘机构(4)与装置调整机构(5)相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清市天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未经乐清市天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026778.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