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泡桐树苗栽培及管护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20312.5 | 申请日: | 2019-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788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陈政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政璋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2/10;A01G24/25;A01G24/28;A01G24/10;A01G24/30;C05G1/00;C05G3/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泡桐树苗栽培及管护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营养基质选用、配比及处理:S1、营养基质选用、配比及处理;S2、种根采集;S3、埋根;S4、培育、炼苗和移栽;S5、种植;S6、管理;所述复合营养素包括氮、磷、钾元素、微量元素和复合氨基酸。本发明使用的微生物肥,可向土壤中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整体活性,减少化肥用量,从而明显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使苗木发育优良,树干直,增高增粗,提升品质,同时可使木质纤维变化,树冠中心由空心变实心,产量增加20%以上,提升取材率;本发明采用标准化培育大棚,减少占地面积,降低了泡桐苗木病变的机率,提高成活率。 | ||
搜索关键词: | 营养基质 管护 配比 土壤 微生物 苗木 栽培 复合氨基酸 复合营养素 产量增加 化肥用量 木质纤维 树冠中心 微生物肥 微量元素 钾元素 肥力 大棚 炼苗 成活率 培育 移栽 增高 树干 病变 取材 标准化 采集 发育 种植 管理 | ||
【主权项】:
1.一种泡桐树苗栽培及管护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营养基质选用、配比及处理:将基质黄泥、椰糠、泥炭土和复合营养素均匀混合,然后装入规格为14cm×16cm的黑色塑料基质杯中;S2、种根采集:选择直径为5~10mm的幼根,挖根时尽可能地挖出较完整的根,以方便辨认根的上下端,挖回随即剪成6~8cm的根段,放置室内4~6天,让其自然失水,使种根的含水率为10~15%;S3、埋根:在S1中黑色塑料基质杯中按种根的长度和直径挖一小穴,将S2中自然失水后的种根按上顶下底的正确方向放入种根,根段上覆盖营养基质,营养基质覆盖至离杯口0.5~1cm处;S4、培育、炼苗和移栽:将S3中装有种根的黑色塑料基质杯统一摆放到规格为10cm×1.67cm的棚内苗床,整齐成排摆放,株与株、排与排之间要挤紧,每个苗床上放置1500杯,待全部摆放完毕后,打开喷淋系统进行统一浇水,根据苗木生长需要,通过遮阴网、喷淋系统和通风设施调节棚内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培育7天后降低棚内的湿度继续培育20‑30天,当苗木生长至20‑25cm高,将苗木分级并移至低架炼苗床上炼苗10~15天,即可移栽;S5、种植:挖坑,坑的宽度为80~150cm,深度为80~150cm,相邻坑间距为2~3.5cm,将泥土放入坑中回填60~80%,再加入微生物肥与泥土混合均匀,再回填散泥2~3cm与地面相平,然后种入S4经炼苗后的苗木,苗木的根部不接触肥料,最后将其余部分泥土全部回填且高于地面3~5cm,浇水将其完全浇透;S6、管理:种植后的6个月内确保有专人管护,种植后约10~20天,树苗长高到3~50cm打一次防虫药和叶面肥,种植后一个月开始抹掉叶杆里端长出的横技小芽但不破坏其它叶子,将主杆抹芽修枝统一标准为5~6m之后就让其自然成长,每年春秋两季虫害高峰需做好预防工作,每年分别在3月、7月施肥两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政璋,未经陈政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620312.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