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随舵动力转向的前照灯在审
申请号: | 00106687.0 | 申请日: | 2000-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322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1 |
发明(设计)人: | 田珉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珉 |
主分类号: | B60Q1/04 | 分类号: | B60Q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16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转向 前照灯 | ||
随舵动力转向的前照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
一般汽车的前照灯均为固定模式,其照射方向不能随弯就弯与车行弯曲路面或转向掉头时的转弯半径弧度变化相适应,产生慢慢回身的时间差,因而形成了一个光照的盲区黑洞,暗藏着频发的事故隐患;同时还不可避免地盲目瞎照,又制造着令人防躲不及的眩光刺激;也由于光照的偏差,使路廓不清,视野不明,易导致跑偏下道,坑人害已。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随舵转向、除盲纠偏并靠车辆自身动力驱动的安全照明的前照灯。
本发明由托架平台、反射镜和转动装置组成。反射镜底部制有一凸轴与设定在托架平台相应处的轴孔匹配,其后部制有一凸栓与固定在托架平台上的转向缸的活塞杆连接叉联系,从转向缸前后腔室中引出的运输管通向汽车转向系与其动力转向装置中的油气循环回路并联相通。
本发明灯随轮向,光助纠偏,彻底打破了光照时差,消除了盲区黑洞,减少了眩光刺激和防止跑偏下道,从根本上极大而有效地提高了夜间行车的主动安全性,具有动力驱动,自动控制,自动寻迹,运行安全可靠,以及结构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优点。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后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系统工作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二的工作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与传统前照灯的路况行驶对照示意图。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由托架平台1、反射镜2和转动装置组成。反射镜2的底部制有一凸轴3,凸轴3与设定在托架平台1相应处的轴孔4相匹配,并以此为反射镜2的活动圆心,反射镜2的后部制有一凸栓5,凸栓5可被施加的外力所推动使反射镜2向前作左右方向的弧形运动。在托架平台1上靠反射镜2后部侧翼固定一与反射镜2直照方向呈垂直角度的微型动力转向缸7,转向缸7外出的活塞杆8连接叉9伸向反射镜2后部的凸栓5位置并与之联系。转向缸7前后腔室中各引出一运输管12,运输管12通向汽车转向系与其动力转向装置15中的油气循环回路并联相通,使转向缸7截获部分能量后与之同步工作,从而推动反射镜2随舵转向。为自控截流量防止过压和便于工艺规范,在通往油气循环回路并联相通的运输管12路上的输入端串接一限流阀17。在反射镜2的前侧边与托架平台1的前侧帮之间制有一正位拉簧14。凸栓5上制有一拉簧耳孔6。连接叉9的中间开有一长孔10,凸栓5可贯穿并在其中横向活动。在长孔10的侧边至少制有一拉簧孔11。在凸栓5的拉簧耳孔6与连接叉9的拉簧孔11之间安有一牵拉簧13,以缓冲反射镜2快速转动时的摆晃,使其处于缓转过渡、平稳转向、灵敏可靠的工作状态。在托架平台1的前端边缘处制有一透光罩16,以防风阻尘。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为使左右两个反射镜2分别交替向各自所在的一侧单向偏转,特在微型转向动力缸7的缸腔内制有一活塞限位环18,以便使活塞杆8能在腔室保持一定压差的条件下,其整个行程减半。其表现形态为:当左侧的反射镜2向左外侧偏转时,右侧的反射镜2则保持在正前方照射位置的状态上;当右侧的反射镜2向右外侧偏转时,左侧的反射镜2则处于正前方照射位置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珉,未经田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66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