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性-反-第一菊酸的酶拆分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10661.9 | 申请日: | 200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334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06 |
发明(设计)人: | 邵昌平;刘韧;潘桂芝;韩梅;郑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7/40 | 分类号: | C12P7/4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性 第一 拆分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手性R(+)-反-第一菊酸,特别提供了一种用酶拆分方法制造手性R(+)-反-第一菊酸的技术。
第一菊酸(又称菊酸,英文名称Chrysanthemic acid)是合成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酸部分组成的重要中间化合物。第一菊酸,即2,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如(I)所示
因它的环丙烷环上存在两个手性碳原子,因此有R(+)和S(-)两种构型,还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共有四种异构体。作为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酸部组成,不同异构体的第一菊酸,其杀虫效力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中手性R(+)第一菊酸是有效体,而手性S(-)第一菊酸是无效体;对顺式和反式结构,一般而言,R(+)-反-菊酸效力最高,而R(+)-顺-菊酸则次之。当今,合成高效、低毒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手性农药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工业上制造R(+)第一菊酸,是生产手性拟除虫菊酯农药的重要中间体,具有较高价值。
目前,虽然化学拆分法可以制造手性R(+)第一菊酸,但是需要使用价格很高的光学活性试剂,而且工艺流程比较繁杂。由手性催化剂催化环丙烷化虽然可以得到R(+)-反-第一菊酸,但尚难达到很高的光学活性。因此研究开发方便经济的生物催化剂拆分法制造R(+)-反-第一菊酸成为一个新的重要途径。
以生物催化剂动力学拆分法制造R(+)-反-第一菊酸,已报道的文献有:1.猪肝酯酶拆分法(M.Schneider et al.,Angew.Chem.Int.Ed.Eg.,23:64(1984))。2.球形节杆菌(Arthobacter globiformis)及其酯酶拆分方法(SMitsuda et al.,Agric.Biol.Chem.,55,2865(1991))。
猪肝酯酶拆分法,使用活力高的酶,得到了R(+)-第一菊酸的光学活性(纯度)达70%,但是,猪肝酯酶价格偏高,供生产使用有一定的限制,需通过酶固定化来解决。
球形节秆菌酯酶拆分法,水解率4.0%时,第一菊酸的R(+)-反/R(+)-顺=100,但是,此菌种难以得到,而且未经诱变或基因工程改造的菌株,活力比较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性R(+)-反-第一菊酸的酶拆分制造方法,该方法对目的物手性第一菊酸的选择性高,而且在生产上可以方便地实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手性R(+)-反-第一菊酸的酶拆分制造方法,以消旋的(±)-第一菊酸酯为原料,以酯酶为催化剂,催化(±)-第一菊酸酯不对称水解反应;其特征在于:
(1)(±)-第一菊酸酯中顺式与反式异构体比例在10~90/90~10范围之间,在反应溶液中(±)-第一菊酸酯浓度在0.1~40%范围中;
(2)酯酶由新鲜猪肝或其他哺乳动物如马.狗.兔等肝脏或某些细菌或酵母菌提取,活力不低于0.1u/mg,酯酶的用量为底物第一菊酸酯的0.1~10%;
(3)加入特定的添加物改变酶反应的微环境,特定添加物选自寡糖、多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之一种或多种,每种添加物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在0.001~0.2%范围内。
(4)反应介质为无机盐缓冲溶液、有机盐缓冲溶液、蒸馏水、脱离子水之一种;
(5)水解反应在搅拌或振荡下进行,水解反应温度在20~70℃范围内,水解反应时间6~96小时,控制反应溶液pH在3~11范围内。
本发明所用的原料为消旋的第一菊酸酯,如(II)所示
R为C1-C4烷基及孟基,其顺式与反式比例在10~90/90~10范围内。
本发明所用的酯酶(EC.3.1.1.1)是由新鲜的哺乳动物(如猪、马、狗、兔等)的肝脏提取的酯酶粗提物,如日本天野酶公司的产品,美国Sigma化学公司的产品和本实验室的提取物,或由细菌和酵母菌提取的酯酶粗提物。酯酶活力在0.1-20u(国际单位)/mg范围内。酯酶可以固态或液态形态使用,可以吸附或共价键合方法固定于无机或有机载体上使用,固定化酶便于酶回收反复使用。
本发明所用的特定添加物为寡糖及多糖类化合物(如乳糖、蔗糖、麦芽糖、棉子糖、葡聚糖、琼脂糖、糊精等)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蓖麻油聚氧乙烯、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失水梨糖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蔗糖脂肪酸酯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066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