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合成气和氨气直接合成低碳胺类的铜系催化剂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00123366.1 | 申请日: | 200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356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丁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3/72 | 分类号: | B01J23/72;B01J23/86;B01J23/889;C07C209/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氨气 直接 合成 低碳胺类 催化剂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低碳胺类的合成,特别提供了一种由合成气和氨直接制备低碳胺类(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和丙胺等)的Cu系催化剂,及其合成方法。
合成气与氨气的胺化反应是提高合成气和氨气利用价值的有效方法,是碳资源优化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铜系催化剂上,其反应产物为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以及丙胺等,可分别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染料、有机合成中间体、橡胶增塑剂、药物以及杀虫剂等的生产,用途非常广泛。对于低碳有机胺类的合成,传统工业上普遍采用均相有机合成的方法。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有几篇美国专利报导了利用合成气和氨气在多相催化剂上来合成有机胺的方法。所用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可以是Fe(US 2,5 18,754以及US 3,726,926等),Rh-Fe(US 4,250,116),Zr或Hf(US 3,636,153和US 3,646,148),以及Pd、Ag、Pt、Cu等(US 3,410,904和US 3,444,203)。在含有Fe的催化剂上,产生1-22个C数的复杂的胺产物,很多产物没有商业价值,而且难以分离。在其他催化剂上,反应的活性也不高,而且没有进一步的报导。在国内,一直未见有这方面的研究报导。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从合成气和氨气直接合成低碳胺类的铜系催化剂,在铜系催化剂上合成气和氨气可以高选择性地生成低碳胺类即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和丙胺等产品,而且主要是一甲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合成气和氨气直接合成低碳胺类的铜系催化剂,由活性成分和载体组成,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以Al2O3为载体,以Cu元素为主活性组分,以Zn、Mn、稀土元素的氧化物作助剂;催化剂的各组分重量含量为:CuO活性组分5~60%;助剂1~30%。
本发明所提供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是将作为催化剂组分的可溶性化合物的溶液利用浸渍技术担载到载体上,其特征是浸渍过程严格按下列顺序进行:
1)将球型Al2O3破碎成20-40目,并进行干燥焙烧。干燥和焙烧可按常规进行;
2)将作为活性组分的含Cu元素的溶液浸渍载体1),经干燥和焙烧制得CuO/Al2O3催化剂,干燥和焙烧可按常规进行;
3)将作为助剂的含Zn、Mn、以及稀土等元素的溶液浸渍2)中所制得的CuO/Al2O3催化剂,经干燥和焙烧后制得以Zn、Mn、以及稀土等元素的氧化物为助剂的CuO/Al2O3催化剂。干燥和焙烧可按常规进行;
3)含有较高CuO组分的CuO/Al2O3催化剂的制备按分步浸渍法进行,即先将适量的Cu组分浸渍到Al2O3样品上,经干燥和焙烧后再用含Cu元素的溶液进行第二次浸渍,再经干燥和焙烧后制得。干燥和焙烧可按常规进行;
4)在一定气氛下对上述所得催化剂进行还原。
上述过程中的含活性组分Cu的浸渍溶液,可用含有Cu组分的含氧酸盐的水溶液或NH3的络合物溶液。含助剂元素Zn、Mn、以及稀土等的浸渍溶液,可用含有Zn、Mn、以及稀土等元素的含氧酸盐的水溶液。上述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干燥通常在50~150℃下进行1~10小时。焙烧过程于300~800℃下进行1~10小时。
本发明的催化剂用于由合成气和氨气直接合成低碳胺类的反应,反应气体为合成气和氨气的混合气,其中合成气中CO∶H2=1∶0.5~1∶5(体积比),而CO∶NH3=1∶0.1~1∶10(体积比)。合成气和氨气的混合气占总反应气的比例为5%~100%(体积分数),平衡气体为H2或N2。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50~500℃,反应压力:常压~10Mpa,氨气空速为10~10000h-1。催化剂在反应之前用H2或H2和Ar的混合气(H2/Ar=5∶95~50∶50,体积比)进行还原。通常的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200~500℃,还原时间为0.5~8小时。还原后要先降温50~100℃再通入反应混合气,然后再升到需要的温度进行反应。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给予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33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碗式搅拌器
- 下一篇:从合成气和氨气直接合成低碳胺类的铬基催化剂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