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电梯有效
申请号: | 00130301.5 | 申请日: | 2000-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294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藤田善昭;小原英也;三岛浩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B66B1/24 | 分类号: | B66B1/24;B66B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邦基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电梯 | ||
本发明涉及对沿上下形成两个笼室的笼框进行升降控制的双层电梯。在超高层建筑物等中,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空间效率,作为建筑物内的纵向的交通手段,人们经常采用按照上下两层形成笼室的、可进行大量输送的双层电梯。由于普通的双层电梯中的上下笼室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故在打算使上下的笼室同时达到楼板的场合,必须使全部的层高相同。
在建筑物的每层的楼板的高度不恒定的场合,为了同时使上下的笼室到达楼板,比如,JP特开昭48-76242号文献或JP特开平10-279231号文献所公开的方式,人们开发了可改变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的双层电梯。
图1为JP特开昭48-76242号文献所公开的、可改变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的双层电梯的说明图。如图1所示,在双层电梯中的笼框1中,设置有上部笼室2与下部笼室4这两个笼室,在一个笼室(在图1中,为下部笼室4)中,设置有笼室驱动装置。该笼室驱动装置由设置于下笼用的笼架3上的导向滚轮5,以及驱动该滚轮的驱动器6构成,下笼室4在通过导向滚轮5导向的同时,通过驱动器6驱动。由此,可使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此外,图2为JP特开平10-279231号文献所公开的,可改变上下笼室之间的距离的双层电梯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作为笼室驱动装置,采用曲尺(クランク)7,马达8和圆头螺栓9,在平衡上下的笼室的重量的同时,使相应的笼室沿相反方向移动。由此,可以用很少的耗电量,改变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即,在安装于笼框1的中间部的曲尺7上,安装上部笼室2和下部笼室4,在通过各自的重量互相保持平衡的状态下,由马达8和圆头螺栓9,沿相反的方向驱动该上部笼室2和下部笼室4。
按照上述方式,在上述笼室2,4中的一个笼室上,安装笼室驱动装置,使笼室的高度改变,可改变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以下称通过笼室驱动装置驱动的笼室为移动笼室。
图3为在双层电梯停止之后,使笼室驱动装置驱动,使移动笼室到达楼板的场合的速度特性曲线的特性图。特性曲线S1为驱动双层电梯中的笼室1的卷扬机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特性曲线S3为通过笼室驱动装置,移动笼室所产生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在此场合,通过卷扬机,驱动整个笼框1,使其停止之后,驱动移动笼室,对应于各层楼板的高度,使该移动笼室到达楼板处。
图4表示在双层电梯的运行中笼室驱动装置动作,使移动笼室到达楼板的场合,特性曲线S1表示卷扬机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特性曲线S3表示通过笼室驱动装置,所产生的移动笼室运行速度特性曲线。此外,特性曲线S2表示移动笼室的速度变化。此场合的移动笼室的速度变化S2为通过笼室驱动装置所形成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S3与卷扬机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S1之和。于是,移动笼室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S2与普通的电梯的运行速度特性曲线相比较,按照椭圆状变化。
在这样的可调整上下笼室之间的距离的双层电梯中,在如图3所示,在笼框1停止后,进行用于调整笼室之间的距离的笼室驱动装置的动作的场合,运行时间较长,使乘客感到不便或不快感。另外,具有输送能力降低的问题。
如图4所示,如果在笼框1的运行中,按照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调整完成的方式,使笼室驱动装置动作,则由于移动笼室进行与普通的笼框1的运行不同的动作,故具有乘客感到不适感或不安感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层电梯,其可以在运行中不使乘客有不安感或不快感的方式,调整上下的笼室之间的距离。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双层电梯,包括卷扬机,该卷扬机使沿上下设置有两个笼室的笼框升降;卷扬机控制装置,其控制上述卷扬机,对上述笼框的速度进行控制;笼室驱动装置,其驱动上述上下的笼室中的至少一个,改变上下笼室的相对距离;笼室位置控制装置,其对上述笼室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上述卷扬机控制装置按照下述方式对上述卷扬机进行控制,该方式为:上述笼室的速度变化在按照一定的加速度加速之后,保持恒定速度,然后按照一定的减速度减速,停止,上述笼室位置控制装置按照下述方式对上述笼室驱动装置进行控制,该方式为:通过上述笼室驱动装置驱动的笼室的速度变化在加上上述笼框的速度变化之后,按照一定的加速度加速,然后保持恒定速度,接着按照一定的减速度减速,停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303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