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短链化多核苷酸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803787.6 | 申请日: | 2000-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340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13 |
发明(设计)人: | 松山伸二;石山幸一;关纯造;大木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新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H21/02 | 分类号: | C07H21/02;A61K31/7088;A61P37/04;A61P4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鸣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短链化 多核苷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医药品特别有效的短链化多核苷酸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来讲,本发明是以合成的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中的2’-5’磷酸二酯键占全部磷酸二酯键的3%以下,即,对应于所有磷酸二酯键的磷酸基团,从3’位转移到2’位的磷酸基团的比例(磷酸位移率)在3%以下为特征的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肌苷酸·聚胞苷酸,即,以聚[I]·聚[C]为代表的多核苷酸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化合物,由于其具备干扰素诱导作用和免疫活性作用等,所以,对其作为肝炎治疗剂和癌治疗剂使用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
多核苷酸的药理作用与其链长有关,链越长,其干扰素诱导作用等越强。但是,反过来考虑,链越长显现出的毒性也越强。
最近,尝试对多核苷酸进行水解,将获得的合成的短链化多核苷酸封入象阳离子脂质体那样的可将药物移入细胞内的有效载体中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维持多核苷酸的有效药理作用,还可减弱毒性(例如,PCT WO 99/20283号、PCTWO 99/48531号)。
但是众所周知,如果象以上所述那样通过水解而使多核苷酸短链化,则在短链化的同时因为伪旋转机理而使部分磷酸基团从3’位转移2’位发生分子内位移(参考《蛋白质、核酸、酶》Vol.40,No.10,pp1323-1332(1995))。其结果是,短链化多核苷酸分子内的部分3’-5’磷酸二酯键被2’-5’磷酸二酯键置换。这种磷酸基团的位移现象是否会影响到药理作用等目前还不清楚。
发明的揭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作为医药品有效且安全的短链化多核苷酸及其盐,以及其短链化双链多核苷酸及其盐。
本发明者们经过认真研究后发现了在短链化反应时生成的2’-5’磷酸二酯键仅在一定比例以下的短链化多核苷酸及其盐中,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之一是短链化多核苷酸或盐,其特征是,2’-5’磷酸二酯键占所有磷酸二酯键的3%以下,更好是2%以下。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上述2’-5’磷酸二酯键占所有磷酸二酯键的3%以下,更好是2%以下的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中,由可形成双链的2个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构成的双链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包含以可将药物移入细胞内的有效载体和上述2’-5’磷酸二酯键占所有磷酸二酯键的3%以下的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或和可形成双链的2个短链化多核苷酸或其盐形成的具有双链的短链化多核苷酸或盐为必须构成组分的复合体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多核苷酸是各种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发生直链聚合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核苷酸数大约在20个以上,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合成的。具体例子包括聚肌苷酸(即,聚(I))或其类似物、聚胞苷酸(即,聚(C))或其类似物、聚腺苷酸(即,聚(A))或其类似物、或聚尿苷酸(即,聚(U))或其类似物。
聚肌苷酸类似物是全部或部分肌苷酸经过化学修饰而获得的均聚物,或肌苷酸和其他核苷酸的共聚物。例如,聚(7-脱氮肌苷酸)、聚(2’-叠氮肌苷酸)。聚胞苷酸类似物是全部或部分胞苷酸经过化学修饰而获得的均聚物,或胞苷酸和其他核苷酸的共聚物。例如,聚(5-溴胞苷酸)、聚(2-硫代胞苷酸)、聚(胞苷酸-5’-硫代磷酸)、聚(胞苷酸、尿苷酸)、聚(胞苷酸、4-硫代尿苷酸)、聚(1-乙烯基胞苷酸)。聚腺苷酸类似物和聚尿苷酸类似物也是如此。其中,适合于本发明的是聚肌苷酸和聚胞苷酸。
本发明的短链化多核苷酸的平均链长一般为0.1k bases~1kbases(base:碱基的个数,1k bases表示1000个碱基,以下将“base(s)”简称为“b”),较好是200b~800b,更好为300b~600b。该平均链长如下面的试验例5所述,可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以下称为“GPC法”)容易地确定。
本发明的短链化多核苷酸的磷酸位移率一般在3%以下,较好在2%以下或0.1%~2%,更好是在1%以下或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新药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新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8037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系统中用作GPS辅助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抗菌义齿清洁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