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极射线管的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多层涂布及其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1899.2 | 申请日: | 2001-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369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8 |
发明(设计)人: | 游源祥;游丽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元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29/88 | 分类号: | H01J29/88;H01J29/89;H01J9/2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陈红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阴极射线管 电磁辐射 眩光 多层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阴极射线管的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多层涂布,特别涉及一种抗电磁辐射特性,表面硬度高,抗指纹性,量产性佳的多层涂布及其制作方法。
一般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多在其玻璃面板表面以化学(旋转或喷雾)涂布的方法形成一层或复数层涂布层,以满足消费大众对显示器影像品质的需求。而阴极射线管的业者也莫不均朝着以设计更高品质的阴极射线管为目标,因此,阴极射线管的表面光学特性及其表面电磁特性是否满足国际性的电器使用安全规范要求,成为评鉴品质高低的标准。不过若继续以前述的化学涂布制作过程实施,则品质将较难达到未来市场更高标准的要求。
另外,在传统的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表面以化学(旋转或喷雾)涂布的方法形成一层或复数层涂布层,其玻璃面板表面的功能特性仍有不足之处,之一,幕面电阻系数目前仍难以小于单位面积103欧姆,因此难具备抗电磁辐射的特性;之二,玻璃面板表面光穿透率,仍为控制要件;之三,反射率频宽较窄。
并且,在传统的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表面也可以贴膜方式(贴PETFilm,如TOYO公司提出),目前虽在光学特性,及低电阻性方面可满足要求,但是,该贴膜硬度差,铅笔硬度量度仅3~4H,易磨损,仍无法符合市场需求。
同时,在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表面若全赖以溅镀法产生涂布层,虽在现阶段能满足大部分产品规格需求,不过其仍有抗脏污性及抗指纹性不佳的问题,此外制作过程较长,成本过高,无法满足生产过程产量方面的要求,这些均仍为待克服的问题。
有鉴于前述传统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表面单层或多层涂布层是以化学涂布方式产生,玻璃面板表面导电性难以满足抗电磁辐射特性,反射率频宽较窄,光穿透率控制不易掌握等诸多问题,同时目前若仅以溅镀法在表面涂布的实施又无抗指纹性,另外,整个制作过程时间长,无法满足产量上的要求等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阴极射线管的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多层涂布及其制作方法,其借由该种涂布于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表面先以溅镀制作技术产生溅镀层,在该溅镀层表面在进行喷雾涂布以产生抗眩光层,以达到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阴极射线管的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多层涂布,此阴极射线管具有一玻璃面板,此多层涂布包含:在该玻璃面板的外表面以溅镀涂布方式涂布的复数层抗电磁辐射层;一抗眩光层,是以喷雾涂布方式均匀涂布于该溅镀层的外表面。
上述复数层抗电磁辐射层包含:一附着层,该附着层是涂布于该阴极射线管的玻璃面板外侧表面上;一光吸收层,该光吸收层是涂布于该附着层的外侧表面上;一导电层,该导电层是涂布于该光吸收层的外侧表面上;以及一保护层,该保护层是涂布于该导电层的外侧表面上。
该附着层的结构成分以含有二氧化硅为佳,该附着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10~20nm(10-9m)之间。
该光吸收层的成分以含有铬或其金属氧化物为佳,该光吸收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10~20nm(10-9m)之间。
该导电层的材料以含有锡铟氧化物(ITO)成分为佳,该导电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20~40nm(10-9m)之间。
该保护层的结构成分以含有二氧化硅为佳,该保护层的厚度可以控制在20~30nm(10-9m)之间。
上述导电层最好通过一导体连接至接地端。
本发明所述的阴极射线管的抗电磁辐射及抗眩光多层涂布,其中该抗眩光层的涂布材料为一种水解聚合物,可以包括:一个硅氧化合物,重量百分比为5~15%;一酸类,重量百分比为0.05~0.1%;一醇类,重量百分比为5~50%;一2-丁酮,重量百分比为3~8%;一表面活性剂,重量百分比为0.1~0.5%。
该水解聚合物的重量平均分子量最好为1500~4000/mole,该硅氧化合物可以为Si(OEt)4其中Et最好为乙基,该酸类可以为硫酸、硝酸或盐酸,该醇类可以为异丙醇、甲醇或乙醇,而该表面活性剂可以为聚烯烃氧化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P;Polyalklene Oxide-modifiedPolydimethylsiloxanes)。
上述抗眩光层厚度可以控制在0.001~0.01mg/cm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元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元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18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