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表达人p53基因和人细胞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及其制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01105969.9 | 申请日: | 200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380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1 | 分类号: | C12N7/01;C12N15/861;C12N15/26;C07K14/55;A61K38/20;//;C12R19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迅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表达 p53 基因 细胞因子 重组 病毒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基因治疗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共表达人p53基因和细胞因子(如人白细胞介素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该重组腺病毒的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含有该重组腺病毒的药物组合物。
p53基因被认为是肿瘤抑制基因家族中的主要成员,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人类p53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q13.1,全长16kb-20kb,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p53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53蛋白,它是一种磷酸化核蛋白,由39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量为53kD。
野生型p53基因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繁殖中起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环境中的紫外线、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均可引起DNA的损伤。如果损伤的DNA没有得到修复而继续进行复制并随染色体分离,那么染色体组中将产生大量的突变和染色体畸变,这些突变如果进一步累积将会发展为癌细胞。野生型p53蛋白的作用即是在体内发挥类似“基因卫士”(guardian of genome)的生物学功能,时刻监视着基因组的完整性。一旦细胞DNA遭受损害,p53蛋白即与p21基因上的特异序列结合,活化P21基因的转录,还可与TATA结合蛋白(TATA binding protein,TBP)结合,抑制c-fos、c-jun、Rb、IL-6、PCNA及p53本身的转录,使细胞分裂停滞在G1期节点,同时与RPA(replicationfactor A,复制因子A)相互作用,参与DNA的复制和修复;如果修复失败,p53蛋白又能够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诱导细胞自杀,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基因突变细胞产生从而起到防癌作用。1996年发现p53蛋白有时可跨越P21蛋白,直接作用与E2F,促使E2F从Rb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上解离下来,将细胞分裂停滞于G1/S节点处。
p53基因突变是人类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遗传改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相当的关联。动物实验表明,不表达正常p53蛋白的小鼠在出生后6~9个月,100%发生肿瘤。大约有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突变有关。其中,约70%的结肠癌,50%的肺癌和30%~40%的乳腺癌中含有p53基因的突变,在小细胞肺癌中p53基因突变几乎为100%。这些突变可分为两类;体细胞突变和性细胞突变,其中,体细胞p53基因的突变在肿瘤中极为常见。此外,具有p53基因的突变的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差,生存时间短。研究表明,通过导入野生型p53基因,可显著提高这些耐受细胞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
鉴于p53基因有很强的抑制细胞生长与启动细胞凋亡的能力,p53基因突变与人类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及其恶性程度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早在1989年,人们就设想能否给p53缺陷型肿瘤细胞一个野生型p53基因拷贝,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1990年Baker等首先观察到野生型p53导入肿瘤细胞后,肿瘤细胞明显地出现凋亡,Roth等于1993年提出了利用p53等手段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方案。嗣后,p53用于各种肿瘤基因治疗的报道越来越多,总结这些报道可以得出p53基因治疗的特点,即毒副作用较小。目前已有多例I/II期临床治疗报告认为,p53基因治疗安全而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59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降糖降血脂功能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治疗肠胃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