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存储装置的数据读出及数据写入方法和驱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1109426.5 | 申请日: | 200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3136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发明(设计)人: | 加藤刚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C7/00 | 分类号: | G11C7/00;G11C7/10;H01L27/10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存储 装置 数据 读出 写入 方法 驱动 | ||
本发明涉及将强电介质电容器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栅极串联连接的非易失性存储元件。
强电介质FET(FeFET)是将强电介质与FET组合而成的非易失性存储元件。对于该器件结构,大致分类,有MFS型FeFET、MFIS型FeFET和MFMIS型FeFET。所谓MFS型,就是指Metal(金属)/Ferroelectric(强电介质)/Semiconductor(半导体)。所谓MFIS型,就是指Metal(金属)/Ferroelectric(强电介质)/Insulator(电介质)/Semiconductor(半导体)。另外,所谓MFMIS型,就是指Metal(金属)/Ferroelectric(强电介质)/Metal(金属)/Insulator(电介质)/Semiconductor(半导体)。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MFMIS型FeFET的结构的剖面结构图。如图9所示,MFMIS型FeFET通过在具有成为漏极的高浓度N型注入区域32和成为源极的高浓度N型注入区域33的P型硅(以下,标记为Si)衬底31上形成电介质34、浮置栅极35、强电介质36和控制电极37而构成。在FET的浮置栅极35上形成强电介质电容器,强电介质电容器的电极和FET的栅极是共同的电极。另外,将强电介质电容器的电极和FET的栅极用导线连接的结构也是MFMIS型FeFET的一种。
下面,说明MFMIS型FeFET的非易失性存储元件的动作。
使控制电极电压(Vg)值向正负方向变化时,相应地强电介质的极化方向也发生反转。这里,对于Vg,定义将加正电压时写入数据“1”、将加负电压时写入数据“0”。
即使将控制电极悬浮时,极化值也将保持(剩余极化)。在进行数据读出时,使控制电极悬浮着(由于电阻成分引起的漏电流和与布线的电容耦合,可以认为处于接近于地电位的电位),将电压加到源极-漏极间。这时,由于强电介质电容器的剩余极化,FET的浮置电极电位处于正或负的电位。如果浮置电极电位为正电位并且超过FET的阈值电压值,FET就成为导通状态,所以,电流就流过漏极-源极间。另一方面,如果浮置电极电位是负电位,FET就成为截止状态,从而在漏极-源极间就没有电流流过。将漏极-源极间电流值(Ids)与预先设定的参照电流值(Iref)进行比较,如果将Ids>Iref定义为数据“1”、将Ids<Iref定义为数据“0”,就可以正确地读出写入的数据。
作为一例,下面模拟强电介质使用SrBi2Ta2O9、电介质使用SiO2的MFMIS型FeFET的工作状态。
图10是表示FeFET的等效电路的图。下面,使用图10说明MFMIS型FeFET的动作。在图10中,41表示强电介质电容器、42表示FET、43表示控制电极、44表示源极、45表示漏极。
各参量分别取为:SrBi2Ta2O9的厚度为200nm、相对介电常数为300,矫顽电压为0.8V,SiO2的厚度为3.5nm、相对介电常数为3.9。另外,设作为MFMIS结构的MFM部的强电介质电容器的极化为Pf、电极间电压为Vf、控制电极的电压为Vg、在作为MFMIS结构的MIS部的FET的栅极上积累的电荷为Qi、漏极的电压为Vd、浮置栅极的电压为Vi、源极的电压为Vs=0V、衬底电位为0V、将强电介质电容器切除而使MIS结构的FET单独动作时的阈值电压值为Vti=0.5V。
在这样存储单元中,以下的2式成立。
Pf(Vf)=Qi(Vi) (1)
Vg=Vf+Vi (2)
将上述2式合并,则得
Pf(Vf)=Qi(Vg-Vf) (3)
图11A是强电介质电容器的Pf-Vf特性(称为极化滞后回线),增加电压而得到的Pf值用下侧的曲线1表示,降低电压而得到的P f值用上侧的曲线2表示。Pf-Vf特性的Pf=0(C/cm2)的电压称为矫顽电压(Vc)。
图11B是用曲线51表示FET的Qi-Vi特性的图。该特性可以用众所周知的MOS电容器的计算方法简单地求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094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异步电力线传输设备
- 下一篇: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和信息通信系统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