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存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01125194.8 | 申请日: | 200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335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2-13 |
发明(设计)人: | 大岛成夫;渡边信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L23/48 | 分类号: | H01L23/48;H01L2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永刚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存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存储装置,具体而言,涉及可切换输入输出构成(下面称为I/O构成)的半导体存储装置。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了由例如引线键合法的连接来切换I/O构成和列地址的构成的半导体存储装置。由此,通过引线键合法来切换I/O构成和列地址的构成,可提高比特宽度不同的产品的开发效率。
近年来,随着半导体存储装置、特别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下面称为DRAM)的大电容化和制造过程的复杂化,产品测试所需时间急剧增加。因此,导致DRAM的测试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缩短产品的开发期间的要求变得非常严格。特别是,高效开发具有相同存储电容、I/O的比特宽度不同的产品成为重要的课题。
以前,在DRAM产品的开发中,例如可分别对应于存储器I/O构成的规格来设计不同的芯片。但是最近,将以开发效率的提高和开发进程的缩短作为目的、以I/O构成和列地址构成的细合作为选项来切换的[单芯片设计]变为主流。
例如,在4个组构成的256兆比特同步DRAM(下面称为SDRAM)的情况下,制造例如以下的3个产品。4组×13比特行×11比特列×4比特I/O构成的64M×4比特、4组×13比特行×10比特列×8比特I/O构成的32M×8比特、4组×13比特行×9比特列×16比特I/O构成的16M×16比特。这3种产品以在内部切换I/O构成和列地址构成的组合来构成。作为切换装置,例如有在形成上层配线时的掩模选项、引线键合的选项、或内部熔丝熔断的选项等。在制造工序的最终阶段,通过这些选项,切换I/O构成和列地址构成的组合,可适用事先的请求。
由此,在单芯片设计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中,列地址构成依赖于I/O构成来确定。因此,下面将I/O构成和列地址构成的组合切换仅称为I/O构成的切换。
上述I/O构成中测试时间最长的产品,对于一次数据写入/读出周期而言,是被访问的数据数量(比特宽度)最小的产品。即,在上述实例中,是I/O数量为最小的4比特I/O构成的产品。与16比特I/O构成的产品相比,4比特I/O构成的产品在相同周期中可同时访问的I/O数量减少至1/4。
因此,比特宽度小的I/O构成的存储器产品(64兆比特产品以下,最小为4比特),其测试时间随着大电容化而变得很长。因此存在所谓测试成本增大的问题。
现有的多数DRAM通过在内部电路的数据总线中引入测试模式电路,使用地址压缩或并联I/O等测试模式来缩短测试时间。但是,很难使4比特I/O产品的测试时间等于16比特I/O产品的测试时间。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DRAM的高速化,有必要保证100MHz、150MHz下的驱动定时。但是,测试模式电路通常具有复杂的逻辑,并且,不能实际确认关键路径中的高速动作的情况很多。因此,难以增加保证产品高速动作的测试模式电路。
即使是I/O构成不同的存储器产品,如果存储电容相同,则封入这些半导体芯片的封装的外形在一般情况下也是相同的。因此,各封装的管脚数量也相同。例如,如果是256兆比特SDRAM,则在I/O数量为×4比特、×8比特和×16比特的产品中,使用完全相同的管脚数量的封装。
例如,如果是单一数据速率(下面简称为SDR)SDRAM,则使用54管脚的TSOP(薄的小型封装)封装。如果是双数据速率(下面简称为DDR)的SDRAM,则使用66管脚的TSOP封装。
对于I/O数量少的4比特和8比特的产品而言,与I/O数量多的16比特的产品相比,产生不必要的I/O管脚。这些不必要的I/O管脚不能用作NC(非连接)。因此,也没有连接适于这些不必要的I/O管脚的引线框和键合焊点的引线键合。
图14是表示在单芯片设计的半导体存储装置中,在I/O数量为×16比特的封入封装中存放I/O数量为×4比特的半导体芯片的情况下的模式图。该图仅着眼于I/O管脚,表示引线键合I/O数量为×4比特的半导体芯片的状态。
图14表示封装1、半导体芯片2、引线键合3和16个I/O管脚。这些I/O管脚内由DQ0、DQ1、DQ3和DQ4构成的4个DQ管脚4由引线键合3连接在未图示的焊点上。其余的12个NC管脚4a不连接到引线键合3。
16个I/O管脚是对应于I/O数量为×16比特的半导体芯片来准备的。但是,对于图14所示的I/O数量为×4比特的半导体芯片,仅有4个I/O管脚(DQ管脚4)由引线键合3连接在半导体芯片2的键合焊点上(未图示)。因此,没有使用其余的12个I/O管脚(NC管脚4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251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