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衬底连接体有效
申请号: | 01137917.0 | 申请日: | 200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354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19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浩;小林繁隆;铃木美登利;莲见太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 | 分类号: | G02F1/133;G02F1/136;G02F1/1343;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瑞海,王景刚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液晶 显示装置 制造 方法 衬底 连接 | ||
1.一种液晶显示板,包括:
一个阵列衬底,具有一个驱动元件,用于驱动在阵列衬底上形成的液晶材料;
一个滤色器衬底,面对所述阵列衬底设置,在所述滤色器衬底和所述阵列衬底之间有特定的间隙;和
一个液晶层,位于所述阵列衬底和所述滤色器衬底之间,
其中,所述阵列衬底包括:
一个具有图象显示区和非图象显示区的绝缘衬底;
所述液晶材料的驱动元件形成在所述绝缘衬底上的所述图象显示区中;
一个覆盖包括所述驱动元件的所述图象显示区的聚合物层;
一个形成在所述聚合物层上并经所述聚合物层电连接到所述驱动元件的显示电极;
形成在绝缘衬底的非图象显示区上的多条印制导线,用于与外界电连接;和
设置在相邻的所述印制导线之间的凸起,该凸起由与所述聚合物层相同的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厚度基本上与所述聚合物层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厚度等于或小于5微米。
4.一种制造液晶显示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
(a)在一个绝缘衬底上,形成液晶材料的驱动元件和多条电连接到外界的印制导线;
(b)在包括所述驱动元件和所述印制导线的所述绝缘衬底上,形成一个聚合物层;
(c)在所述聚合物层中形成一个通到所述驱动元件的通孔,并除去所述印制导线上存在的所述聚合物层;和
(d)形成一个穿过在步骤(c)中形成的通孔的显示电极,以与所述驱动元件电连接。
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提供有一个形成在绝缘层上的显示电极和一个阵列衬底,所述阵列衬底上包括多条用于与外部电连接的印制导线,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一个液晶显示板,液晶显示板上包括阵列衬底,所述阵列衬底上设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印制导线之间,并由与所述绝缘层相同的材料制成,所述液晶显示板上还包括一个面对所述阵列衬底设置的滤色器衬底和一个设置在所述阵列衬底和所述滤色器衬底之间的液晶层,所述液晶层由液晶材料组成;
一个用于向所述液晶材料提供驱动电压的电路板;和
一个用于电连接电路板和液晶显示板的片状元件,该片状元件具有对应于所述印制导线的输出导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电连接所述印制导线和所述输出导体的导体颗粒,所述导电颗粒夹置在所述印制导线和所述输出导体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厚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导体颗粒的半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导线之间的间隔等于或小于80微米。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一个包括显示电极和玻璃衬底的液晶显示板,所述显示电极用于向液晶材料施加电压,所述玻璃衬底上形成有多条印制导线,用于所述显示电极和外界之间的电连接;
一个用于向所述液晶材料提供电压的电路板;和
一个用于电连接所述玻璃衬底和所述电路板的片状元件,该片状元件通过连接元件连结到玻璃衬底上,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板的所述玻璃衬底具有所述显示电极和一个隔坝,所述显示电极设置在形成于所述液晶显示板图象显示区中的聚合物层上,所述隔坝设置在所述图象显示区外侧相邻的所述印制导线之间,由与所述聚合物层相同的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元件具有多个电连接到所述印制导线的输出导体,和
所述连接元件包含电连接所述印制导线和所述输出导体的导体颗粒。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坝的顶部设置在所述输出导体之间,和
在通过所述连接元件进行连接的过程中,所述隔坝避免所述连接元件中存在于所述印制导线和所述输出导体之间的导体颗粒流出所述印制导线和所述输出导体之间的空间,并且防止所述输出导体与所述印制导线由于所述片状元件的热膨胀所致的位置失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未经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3791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