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脱氢酶解酒防醉保肝饮料无效
申请号: | 01141609.2 | 申请日: | 200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377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11-06 |
发明(设计)人: | 陈廷伟;祁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廷伟;祁弘;陈向东 |
主分类号: | A23C9/123 | 分类号: | A23C9/123;A23L2/38;A61K35/20;A61P2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氢酶 解酒 防醉保肝 饮料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解酒防醉饮料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提出一种在饮酒同时服用含有乙醇脱氢酶的饮料或片剂,先在胃内而不通过肝脏分解酒精的防醉保肝方法。
饮酒乃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的一种乐趣。然而,过量饮酒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还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因此,醉酒和酗酒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常见的社会公害,而预防醉酒乃成为保护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公益大事。
醉酒实际上是一种酒精(乙醇)中毒现象,因为饮酒后90%酒精由肝脏分解,而酒精对肝细胞有一定毒性。适量饮酒虽可振奋精神,但频繁而过量饮酒必然增加肝脏负担,甚至损害肝功能引起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疾病,造成肝脏功能不可逆转的损伤,以致无可救治。长期醉酒还会引起生殖系统内分泌紊乱和生殖能力衰退,影响子孙后代遗传体质。因此,预防醉酒不仅是当今社会公益大事,而且也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好事,应当认为防醉比戒酒更为社会急需。
防醉的最好办法是使饮入的酒先在胃内和血液中迅速分解,尽量减少酒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入肝脏,以减轻肝脏负担。血液中酒精含量减少即可饮而不醉,防止酒精大量进入肝脏即可保护肝脏,从而起到醒酒防醉和保肝健身的综合功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其技术关键在于如何促使酒精在胃内先得到生物降解,这正是本发明的设计思路。
酒精学名为乙醇。饮酒后,大量乙醇经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即引起面红耳赤症状,继而引起头晕、呕吐等酒精中毒(醉酒)症状。进入血液的乙醇大部分在肝脏中经脱氢酶降解为乙醛和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有人饮酒不醉是由于其体内脱氢酶活性强,饮入的酒精能被迅速酶解,即无酒精中毒症状。但大多数人(特别是亚洲黄种人)体内此种酶活性不强,因而不胜酒力。问题的关键是胃脏并不产生脱氢酶因而并无分解酒精能力,饮入的酒精只有通过胃肠消化道吸收,进入肝脏后才能在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大多数人肝脏产生的脱氢酶活性不强,过量乙醇随血液进入肝内不能及时分解乃至使肝细胞中毒而损伤肝功能。因此,要达到解酒护肝目的,必须从体外服入含有脱氢酶的物质才能先在胃内降解酒精,舍此别无良法。
如何才能取得体外脱氢酶用于解酒护肝?古今中外有许多解酒偏方,在我国民间常用饮醋、浓茶、牛奶、蛋清、米汤等解酒方法有几十种,然而这些偏方多为醉后应用,或有缓解酒精在胃肠内迅速吸收作用,实际并无多大解酒功能。近十几年,市场已有一些解酒药物或保健品出售,如“护肝解酒片”其主要成份为牡蛎提取物及牛磺酸等,据称有保护、滋养肝脏和预防肝硬化作用,但并未提及含有脱氢酶解酒作用。另有“酒后清”产品,号称高效醒酒营养液,但实为红果及中草药提取物,并无脱氢酶成份。传说中草药葛花和葛根有解酒功能,但干制成药材后也不含有脱氢酶,如有效果也许是激活肝脏的解酒作用。
本发明任务在于从自然界寻找产生乙醇脱氢酶量多、降解乙醇快而来源丰富、成本低廉的生物资源。
自然界各种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都含有脱氢酶等多种酶类,但以微生物产生的酶类最易加工提取。现代工业生产酶制剂产品(包括蛋白酶和淀粉酶等)都以各种微生物为来源。因为微生物繁殖快,可以工业化生产,因而成本低廉。在微生物中以酵母菌和某些细菌产生脱氢酶较多。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终于筛选出几种乙醇脱氢酶活性高的细菌,其中一种脱氢酶活性最高的细菌命名为解酒菌,编号J96。
J96细菌形态为细长杆状,两端钝园;大小为0.6-0.8×2.2-5.5微米,菌体多单个或成双相联;芽孢椭圆形,亚端生或中生,孢囊不膨大。J96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是可将多种糖类发酵成乳酸,可使牛奶凝固,好氧或厌氧生长,最适生长温度40-50℃和微酸(pH=6-7)环境条件。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类鉴定,此菌的学名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属于已列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及饲料监察协会(AAFCO)公布的“安全可直接饲用菌种”之一。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检验,该菌对生物安全无毒。凝结芽孢杆菌J96已于2001年9月24日送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编号为CGMCC NO.0634。为便于叙述,以下本文将这一菌株简称为J96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廷伟;祁弘;陈向东,未经陈廷伟;祁弘;陈向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1416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来自粘膜炎莫拉氏菌的免疫原性多肽及其用途
- 下一篇:悬挂电路焊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