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远红外线与热风并用的纸管干燥炉无效
申请号: | 01279501.1 | 申请日: | 2001-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5186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2-10-30 |
发明(设计)人: | 萧清松;黄廷位;张胜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31C11/06 | 分类号: | B31C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刚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线 热风 并用 纸管 干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纸管干燥炉,尤其是指一种并用红外线辐射加热与热风对流恒温加热,使纸管干燥的纸管干燥炉。
背景技术
纸管被广泛用作纤维卷轴、复印纸卷轴等,而纸管品质的好坏除了取决于圆度、表面平滑度之外,还要求其密实性以确保其抗压与抗弯强度。
已知的纸管干燥方法,大致上可分成两种:一为利用人工插置纸管1后再连续输送到热烘干燥炉,借由热风产生器7加热干燥中,参见图1所示,为已知的批次式纸管热风炉的立体示意图;另一则用台车装载纸管1推入干燥箱中由热风产生器7加热干燥,参见图2所示,为已知连续垂直式纸管热风炉的立体示意图。不过,上述的干燥方法,皆具有耗费人工及纸管上下部分有温差存在的缺点,进而影响纸管品质。
而近年来,厂家也有采用近红外线干燥纸管技术的,如图3所示为已知的红外线纸管干燥炉示意图(以下简称为现有技术),是将纸管1利用近红外线辐射源8加热位于辊筒间滚动的纸管1来进行干燥,其干燥效率非常良好,但是采用近红外线作为干燥的热源,尚存在一个技术难点,因高温的近红外线,使纸管的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极难控制,易使纸管的表面温度超过100℃,导致纸管表面的多层粘着剂会因过热或含水率过低而劣化,甚至脆化,造成纸层间的密实性被破坏,彼此剥离,则纸管的圆度、平面平滑度、抗压即抗弯强度皆大受影响;另外,该现有技术只设置单层的纸管输送机构,故对于干燥厚度较厚(大于10mm)的纸管而言,产能甚低。且一般厚纸管的干燥至少需1小时以上,甚至超过2.5小时,需消耗大量的近红外线辐射能。因此,为了缩短干燥时间、及昂贵厂房租金或投资成本,使生产空间小型化的多层输送机构的纸管干燥炉便满足其需求,但该多层输送机构的纸管干燥炉如何降低其炉体高度,成为待解决的课题。
由上所述,可知目前厂家对纸管制程中尚存在因各种不稳定条件而产生的不稳定品质、如何使生产空间小型化、如何降低炉体高度,及如何使干燥炉内的热能被充分利用等需极力寻求解决途径。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纸管的水份蒸发至内、外表面而将水份迅速移除的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生产空间小型化及炉体高度降低,又可提高干燥品质的纸管干燥炉。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金属辊筒滚动可将纸管表面熨平的纸管干燥炉。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多层的纸管干燥炉,可充分利用热能回收来加热纸管。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远红外线与热风并用的纸管干燥炉,其纸管输送机构由一第一纸管输送机构及设于其下方的至少一第二纸管输送机构组成多层输送机构,该纸管干燥炉中有一远红外线升温区域与一热风恒温区域,借着纸管输送机构先将纸管送入远红外线升温区域迅速升温,使纸管在该区域能将其内的水份蒸发至纸管内外表面使纸管定型,然后将纸管送入热风恒温区域,利用热风轴向地对纸管交互对吹,而使纸管管内水份能迅速被热风移除。另纸管输送机构由多个金属辊筒邻接构成,纸管在各金属辊筒间被滚动,同时利用辊筒的热传可协助干燥纸管而且将其表面熨平。另外,可于第一纸管输送机构装置金属辊筒,而于至少一第二纸管输送机构上装置耐温塑钢材质的半圆形托架取代金属辊筒来输送纸管,借以缩小干燥炉体高度。此外,该热风恒温区域设置的热风产生器,其包括分别设于该纸管输送方向两侧的至少一送风组件、具有一吸入端风道及一送入端风道,其可将干燥炉中的热风经由该吸入端风道吸入而由该送入端风道送入该干燥炉中,以使热能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已知的批次式纸管热风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已知的连续垂直式纸管热风炉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已知的红外线纸管干燥炉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纸管干燥炉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以红外线加热迅速升温的说明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以热风轴向对吹纸管的说明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的纸管传接机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纸管干燥炉的干燥流程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纸管干燥炉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12795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