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料辊式压粒成球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101987000006563 | 申请日: | 1987-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6563B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16 |
发明(设计)人: | 刘太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太和 |
主分类号: | 分类号: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湖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料 辊式压粒成球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辊式压粒成型方法及其装置。水泥陶粒生料成球采用盘式成球方法,生料在盘中滚动成球,球径大小不能严格控制。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的成球方法及其装置,将盘式成球法改为辊式压粒成球法,压粒机压模内嵌装弹性体。成球时,利用滚动的压模将生料压成球型,并利用弹塞的弹性脱模。该方法及装置具有成球径均匀一致,提高球间空隙率,脱模速度快,不粘模,单位料球电耗低,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投资少等优点。可用于水泥立窑厂、立波尔窑厂和陶粒生产厂代替盘式成球法。
用于可塑性物料成球,特别适用于水泥、陶粒生料成球的一种新的方法和装置。
水泥立窑、立波尔窑生产中的生料成球,以及陶粒生产中的陶粒成球,通常采用成球盘成球方法。目前,国际上采用预加水成球方法。该方法为:生料定量定压预加水,搅拌,盘式成球。其中我国设计的自动控制预加水成球技术装置一九八六年获第三十五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质奖。该装置用于水泥生料成球,料球粒度φ8~φ15mm占90%,湿料球强度800~1000克/个。参见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产品介绍,如《水泥技术》杂志1987年第3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成球方法及其装置,代替成球盘将可塑性生料压制成粒度均匀的球形的颗粒。
本发明提供的新的成球方法是:生料与雾状水混合,搅拌,贮存,陈化适当一段时间,辊压成型。新方法的特征是采用了弹性脱模的辊式压粒成球机。由于采用了这种辊式压粒机,生料可以一次性加足水混合,而预加水成球方法通常是二次加水,即生料在搅拌前加预定量的水,盘中补充加水;同时,新方法中,湿料可以陈放一段时间,以提高湿料的塑性,便于挤压成球。公知的辊式压粒成球机如附图图1所示。该辊压机主要包括两个形状,尺寸大小都相同的辊筒①,传动齿轮(图中未画出)、螺旋输送器②、弹簧③等,在对料球的密实性要求不高时螺旋输送器通常不采用。每个辊筒表面都对称地均布圆形的凹孔,相对的两个凹孔嵌合时形成的空间形状,即为所要成型的颗粒的近似形状,本发明中的辊式压粒机的特征是采用了弹性体脱模,如辊筒的每个凹孔腔壁贴有弹性薄片,或涂敷弹性涂层,如附图图2所示,④为弹性贴片或涂层。或凹孔壁底部钻孔,钻孔孔径小于凹孔孔径,然后嵌装橡胶弹塞。弹塞形状为柱形。或如图3所示,⑤为橡胶弹塞其一端为凹体,凹面和所要制备的颗粒外形相同,凹体背部为曲颈状,和辊筒凹孔腔壁吻合;弹塞中部为圆柱状,圆柱直径和凹孔底部所钻孔径相同,以便弹塞嵌装;尾端部直径略大于钻孔孔径,以便弹塞固定。弹塞轴心通常用钢丝、尼龙等其它增强纤维做骨架材料,如⑥,以增强弹塞的轴心强度。橡胶弹塞可为半截形状,即没有尾端,中部柱体略短,嵌装在钻孔内,依赖与钻孔壁的摩擦阻力或用胶粘剂固着。弹塞或为橡胶、弹簧组合式,即弹簧两端用橡胶块(其中接触生料的一端凹面可嵌贴弹性钢片),中间用弹簧联接,如附图图4,⑦为弹簧、⑧为橡胶块或弹性钢片。使用弹塞时,均需在凹孔底部钻一小孔,孔径等于弹塞颈部直径,将弹塞推进小孔即可固定。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辊式压粒成球方法及其装置,由于生料掺足量水搅拌,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陈化后,水份在陈化期内继续扩散,分布趋于均匀,可塑性提高,成球时电耗降低。同时,由于弹性脱膜的辊式压粒成球机具有成球粒度控制严格,脱模速度快,不粘模,料球质量(球径、强度等)优于现有方法及装置,同时,辊式压粒机构造简单,造价低廉,操作简便,单位生料成球耗电低等优点。如辊径350mm,辊长420mm的压粒成球机,制备14mm的料球,辊转速50转/分,电机功率7.5瓩(成球盘电机功率为15~22瓩),生料和雾状水混合,高速搅拌,陈化半小时压制成球,每小时产量可达19吨(湿基)以上,湿球强度0.6~1.1千克/个,球间空隙率>47.6%,立窑煅烧通风状况大大改善,节省风机电耗,提高熟料产量、质量。同时,盘式成球方法对粘土塑性、生料水份要求较严,而新方法及其装置可放宽对粘土塑性、生料(球)水分的要求。
本发明中的弹性脱模的辊式压粒机,可用于食品、颗粒饲料、药丸生产等。改变(如扩大等)凹孔和弹塞凹面形状,可制得椭球形,扁平形等形状的食品、颗粒饲料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太和,未经刘太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101987000006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氧化硫的极性非质子溶质吸收法
- 下一篇:供图象打印机使用的数据后备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