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480034694.5 | 申请日: | 2004-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4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尹斗协;金铉卓;蔡秉圭;姜光镛;孟成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侯宇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绝缘体 转换开关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三端器件)及其制造方法,且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利用二氧化钒(VO2)薄膜作为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的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因超小尺寸和超高速的目的已经发展起来的常规晶体管,具有代表性的是由IBM开发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Mott晶体管。Mott晶体管已经被公开在“D.M.Newns,J.A.Misewich,C.C.Tsuei,A.Gupta,B.A.Scott,and A.Schrott,Appl.Phys.Lett.Vol.73,780(1998)”中。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因为这两种晶体管使用半导体方式(regime)作为电流沟道层,当减少沟道层中的沟道长度时,由于沟道中耗尽区域的增加而使电流增益降低。因此,为了引起电流放大,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其中使用了多个栅极的多栅结构。
此外,常规晶体管中要求用以形成PN结的大沟道长度,多栅结构等等,因为它们利用了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数目有限的半导体特性。因此,电流增益将不顾结构的改变而被限制。
作为利用金属-绝缘体转换的晶体管,ETRI已经开发出MGBRK(Mott-Gutzwiller-Brinkman-Rice-Kim)晶体管。MGBRK晶体管已经被公开在“Hyun-Tak Kim and Kwang-Yong Kang,美国专利号6,624,463B2)”中。这是由其中LaTiO3(或V2O3)沟道层位于绝缘体衬底上的自顶向下(top-down)结构组成的。在这个结构中,在金属状态冷却(或散发)由焦耳加热引起的热是不容易的。沟道层材料,LaTiO3(或V2O3),具有比VO2更大的漏电流。这些对于高速开关晶体管来说是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具有小尺寸和高电流增益特性的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的晶体管是热稳定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包括:硅衬底;在衬底上的栅电极(背栅结构);在栅极和衬底上的栅极绝缘膜;在栅极绝缘膜上的VO2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其中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依靠电场的变化从绝缘体相转变成金属相,或相反;分别与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的两侧接触的源和漏。
这里,衬底是硅衬底。源电极和漏电极是由从包括铬(Cr)层和金(Au)层或钨(W)层和钛(Ti)层的组中选出的材料构成的双层。此外,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由二氧化钒(VO2)薄膜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在衬底上形成栅电极;在衬底和栅极上形成栅极绝缘膜;在栅极绝缘膜上形成源电极和漏电极;及在源和漏之间形成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
这里,源电极和漏电极是由从包括铬(Cr)层和金(Au)层或钨(W)层和钛(Ti)层的组中选出的材料构成的双层。且,形成源和漏的步骤通过剥离(lift-off)工艺实施。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金属-绝缘体转换沟道层由二氧化钒(VO2)薄膜形成,且二氧化钒薄膜在450℃到470℃范围内的生长温度及在5到6SCCM范围内变化的氧流量下生长。
附图说明
从结合附图提供的优选实施例的下列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标、优点和特性将变得明显,其中:
图1和2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的横截面图和平面图;
图3到6是透视图,依次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制造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的工艺;
图7是通过高分辨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的VO2薄膜的图像,其中二氧化钒薄膜在465℃的生长温度及在50SCCM的氧流量变化下生长,且图8是其X射线衍射峰分析的结果;及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金属-绝缘体转换开关晶体管的漏电流(Ids)随施加到栅的栅电压(Vgate)和源-漏电压(Vds)的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使用相似的参考标号识别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未经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4800346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评估神经元变性的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中继站、基站以及通信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