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含高分散性纤维素复合体和多糖的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46162.8 | 申请日: | 2005-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8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秋元光代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L1/05 | 分类号: | A23L1/05;A61K9/10;A61K47/36;A61K47/38;C08L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林柏楠;刘金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含 分散性 纤维素 复合体 多糖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物,其包含水可分散性纤维素或由水可分散性纤维素、水溶性聚合物和亲水性物质组成的高分散性纤维素复合体(该纤维素为细纤维状的纤维素)和至少一种多糖,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具有颗粒固定性能、或高的增稠性能和结构粘度。
背景技术
常规上,多糖如半乳甘露聚糖、葡甘露聚糖和黄原胶已被用作增稠剂以增稠食品或类似产品。如果尝试要赋予颗粒固定性能,如只是通过使用这些多糖防止果浆等沉降或漂浮,则需要赋予非常高的粘度。这导致液体排放性能恶化,从而由于糊状感觉使食品质地变差,损害商业价值。因此需要一种具有好的液体排放性能而没有糊状感觉、同时使颗粒以稳定的方式保持在食品中的稳定剂。同时,可加入到食品中的增稠剂的量通常受限于产品设计,所以需要一种使用尽可能最少量即可显示理想增稠效应的增稠剂。
材料如微纤状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原纤是以植物细胞壁为原料制成的细纤维状纤维素。虽然细纤维状纤维素由于其相当高的增稠效应受到青睐,但因为它的价格比通常的多糖高,所以从成本上考虑很难单独使用。另外,如下文中将描述的那样,由于这种纤维素的“细度”不够,可感到该纤维素纤维的粗糙度,因此造成质地不舒适的感觉。作为稳定剂或增稠剂,其中可使用这种纤维素的应用是非常有限的。
含有微纤化纤维素和多糖的已知增稠剂的实例包括专利文献1到3中中公开的那些。这些文献中显示的作用包括“防止结块”和“整肠功能效应”,但是没有提到得到增稠协同效应或可以通过与特定的多糖一起使用可以减少增稠剂的加入量。此外,专利文献4和5描述了其中将由含有约大于或等于80%的初生壁的细胞得到的纤维素纳米原纤与其他添加剂共混的组合物。但是,添加剂共混的主要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干燥产物的再分散性能和补偿纤维素纳米原纤的功能。
专利文献6种描述了含有水可分散性干燥组合物和多糖的形成凝胶的组合物。但是,专利文献6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水可分散性干燥组合物的结构仅包含两种组分,水可分散性纤维素和水溶性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如果使用强力设备如Ace Homogenizer(Nippon Seiki,Co.,Ltd.制造)、通过工业上不现实的非常强的剪切力将这种水可分散性干燥组合物分散于离子交换水中,则粒子分离且细纤维状纤维素分散于水中。然而,如果在工业上实际的分散条件下通过剪切力分散,即:通过工业上通常使用的旋转均化器(如“T.K.HOMO MIXER”,Primix Corporation生产)产生的剪切力在普通的自来水中分散,则粒子没有充分分离。因此,由于分散不充分,即使与多糖一起使用,作为稳定剂或增稠剂的性能也不能充分体现。
另外,在专利文献7的对比实施例2中,描述了具有由重量比调节为9∶1的本申请微纤化纤维素与瓜尔胶组成的1wt%固体组分的水分散体变成为粘性液体。然而与瓜尔胶相比,微纤化纤维素本身具有较高的增稠效应。因此,存在协同效应,但是瓜尔胶的增稠效应为微纤化纤维素的大约10%。在此增稠效应水平下,就成本而言该组合物不是用于食品的理想替代材料。另外,由于该效应相当低,不知道此刻事实上是否有协同效应。具体而言,该差别难以通过人的感觉如目测等方法区别开来。
由此看来,下面描述的用作根据本发明组合物的结构组分的高分散性纤维素复合体包含水可分散性纤维素、水溶性聚合物和亲水物质作为主要组分。通过包含全部这3种组分,粒子即使在实际分散条件下也可以分离,并且显示好的分散性。因此,当与多糖一起使用时,作为稳定剂或增稠剂的特性可充分表现出来。
还报道了如果加入含有水可分散性干燥组合物和多糖的专利文献6的形成凝胶的组合物,并将所得到水分散体静置,则该分散体形成“真凝胶”。根据本发明的组合物不同于该分散体之处在于不形成凝胶,或换句话说,保持加入到组合物中的水分散体或液态组合物的流体性能,从而不使得形成真正的凝胶。如果的确形成凝胶,失去流体性能,则意味着该分散体不再是液体,从而失去其食品功能和作为液态组合物的物理性能。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1731182号
专利文献2:JP-A-60-260517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1850006号
专利文献4:JP-A-2001-520180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3247391号
专利文献6:JP-A-2004-41119
专利文献7:JP-A-2004-248536
发明公开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461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透明聚碳酸酯合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温耐磨涂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