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响应于低需求而使空气分流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580052172.2 | 申请日: | 2005-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7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C·A·赖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UTC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0 | 分类号: | H01M8/00;H01M8/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华联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响应 需求 空气 分流 燃料电池 动力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动力装置(fuel cell power plant),其例如 可用于为电动车提供动力,其中需求的快速减少导致阴极空气分流至 周围环境中,从而避免阴极溶解和随之发生的严重的性能下降。
背景技术
带有蓄电池或功率容量增大能力的聚合物电解质的质子交换膜 (PEM)燃料电池动力装置通常具有非常宽的需求范围,波动至非常低 的需求导致了开路电压状态。在开路电压状态下,相对较高的阴极电 压造成阴极催化剂溶解,其则导致性能下降。因为这种燃料电池还具 有动力需求上的突然提升,流向阴极的反应剂气流必须是可获得的以 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气泵在低需求期间必须连续操作,以适应对较高 的动力需求的快速恢复。目前已经知晓使用虚假负荷来吸收这些状态 下的某些过量的燃料电池输出功率,从而减小开路电压和阴极腐蚀。
发明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包括:控制为电动车或混合动力车辆提供功率的燃 料电池叠组中的腐蚀和性能下降;将能量保存在低需求易反复发生的 燃料电池动力装置中;在减少负荷期间,以与之前状态紧密关联的方 式来控制燃料电解反应;保存否则会浪费掉的燃料和/或燃料电池动力 装置中的能量;在具有较宽需求波动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中减少开路 电压状态;在具有较宽需求波动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中减少阴极催化 剂溶解;减小遇到较宽的需求波动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中的性能下 降;及改进燃料电池动力装置。
本发明以认识到以下事实为基础,即流向燃料电池动力装置阴极 的反应空气(reactant air)会快速且显著的下降,其在燃料电池动力装置 具有至低功率需量的快速波动时,显著地减少了将燃料电池叠组保持 在安全电压下所需要的功率消耗,从而避免了紧随着需求减少而引起 的阴极老化。本发明还以认识到这一事实为基础,即如果阴极反应剂 泵(通常为吹风机)连续运行在几乎操作全速下,那么动力装置可快速 响应输出动力需求上的突然提升。
根据本发明,由吹风机提供的反应空气被快速分流至周围环境, 以响应于低的动力需求,其可能导致高的阴极电压状态,例如每电池 大于0.85伏;在低输出动力需求期间,吹风机运行在比需求更高的水 准下,并因而为响应输出动力需求上的快速提升作好准备。
根据本发明,无论在输出动力需求存在快速下降的任何时候,都 可将可选的辅助负荷与正常负荷并联连接,从而耗散功率,所述功率 是在消耗残留于叠组中的氧气,即处于流场中和吸附在催化剂上的残 留氧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辅助负荷在低需求期间可通过来自吹风机 的空气进行冷却。
虽然某些来源于消耗残留的氧气所获得的功率可通过存储于蓄 电池或电容器组中而恢复,假定蓄电池或电容器组处于充分放电状态 以吸收功率,但是利用本发明可避免能量存储系统(蓄电池或电容器) 充满电量而不能在输出动力需求快速减少期间吸收任何更多能量的 情形。另外,在过渡到低需求期间减少了燃料消耗,因为更快速的氧 气下降,其由于本发明而迅速地减少了燃料电池动力装置所产生的功 率量。
根据以下对附图所示的其典型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更加明晰本 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示意性的方框图,这种 燃料电池动力装置在低需求期间使空气分流离开阴极。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燃料电池动力装置的示意性的方框图,其在 低需求期间将燃料电池叠组的能量耗散在辅助负荷中。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图2实施例的备选方案的示意性的方框图。
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模式
现在参看图1,车辆150包括燃料电池叠组151,其包括多个邻 接的燃料电池,其各具有位于阳极17和阴极19之间的质子交换膜16, 在图1中只显示了一个燃料电池12。燃料电池叠组151的正极和负极 端子上的电输出通过一对线路155,156经由开关158而连接至电动车 或混合动力车辆的推进系统159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UTC电力公司,未经UTC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5800521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