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17779.3 | 申请日: | 2006-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4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韩群山;马华伟;裴守珠;王水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群山 |
主分类号: | F16D48/12 | 分类号: | F16D48/12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理君 |
地址: | 467200河南省叶县***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离合器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主要由信号处理单元(5)、主控制单元(3)和驱动单元(4)构成,其特征在于:信号处理单元(5)与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连接,用以采集离合器顶杆位移信号和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信号,将采集到的信号整形放大并转换后输入到主控制单元(3)进行比较跟踪;主控制单元(3)与信号处理单元(5)、驱动单元(4)连接,将送入的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后,发送指令给驱动单元(4),驱动单元(4)连接离合执行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摩托车车把座(6)上,离合器手柄(7)对应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的位置设有位移信号感应元件(8),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通过信号处理单元(5)将采集到的位移信号输入到主控制单元(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设置在摩托车车体上,离合器脚踏板(9)对应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的位置设有位移信号感应元件(8),离合器操控机构位移传感器(2)通过信号处理单元(5)将采集到的位移信号输入到主控制单元(3)。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离合执行机构由驱动源、传动件和触接件构成,驱动源与驱动单元(4)连接,用于接收驱动单元(4)发送的驱动指令并根据指令进行动作;传动件用以传递驱动源动作产生的驱动力;传动件上还连接有触接件,触接件与离合器顶杆(16)触接,控制离合器顶杆(16)的进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源为减速执行电机(10),触接件为凸轮顶杆(12),传动件包括有凸轮(13),凸轮顶杆(12)设置在发动机壳体(15)对应离合器顶杆(16)的位置,凸轮顶杆(12)与凸轮(13)、离合器顶杆(16)触接;凸轮顶杆(12)上设有感应元件(14),感应元件(14)对应的位置设有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与信号处理单元(5)连接,传输离合器顶杆(16)的位移信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凸轮(13)固接在减速执行电机(10)的输出轴(11)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件还包括蜗杆(19)、蜗轮(18),蜗杆(19)设在减速执行电机(10)的输出轴(11)上,蜗杆(19)与蜗轮(18)啮合,蜗轮(18)设在凸轮轴(20)的顶端,凸轮(13)固接在凸轮轴(20)对应凸轮顶杆(12)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驱动源为直线电机(2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件和触接件均为直线电机(21)中的导螺杆(22),直线电机(21)固定设置在发动机壳体上(15),导螺杆(22)的头端与离合器顶杆(16)触接,导螺杆(22)的尾端设有感应元件(14),直线电机壳体(23)对应感应元件(14)的位置设有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与信号处理单元(5)连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件包括摇臂(24),直线电机(21)与驱动单元(4)连接,直线电机(21)中的导螺杆(22)与摇臂(24)的一端触接,摇臂(24)通过中部支点连接在发动机壳体(15)上,摇臂(24)的另一端与凸轮顶杆(12)触接;凸轮顶杆(12)上设有感应元件(14),感应元件(14)对应的位置设有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离合器顶杆位移传感器(1)与信号处理单元(5)连接,传输离合器顶杆的位移信号。
11、如权利要求6、7或10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离合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凸轮顶杆(12)上还设有复位弹簧(1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群山,未经韩群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1777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以水基碳纳米管悬浮液为工质的两相闭式热虹吸管
- 下一篇:切割晶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