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输方法及其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25773.0 | 申请日: | 2006-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0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26 | 分类号: | H04B7/26;H04B1/707 |
代理公司: | 上海明成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竺云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用 移动 通信 系统 中的 传输 方法 及其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无线下行物理信道的传输技术。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要组织推动了第三代移动通信(The Third Generation,简称“3G”)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其早期的协议版本中上行和下行业务的承载都是基于专用信道的。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3G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为了进一步提高3G中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的各方面性能,引入了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DPA”)和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igh SpeedUp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UPA”)。HSDPA和HSUPA中的数据包的调度和重传等由基站节点(Node B)控制。
其中,HSDPA作为下行高速数据包接入技术在2002年被引入到3GPP第5版(Release 5,简称“R5”)的版本中,并在3GPP第6版(Release 6,简称“R6”)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由于它采用更短的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ing Interval,简称“TTI”)2ms,并使用自适应的编码和调制(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简称“AMC”)、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以及多用户分组调度等关键技术,因此,具有频谱效率高、下行传输速率大、传输时延小等明显的优势,从而可以对分组数据业务提供有效地支持。
为了实现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下行数据的高速传输,HSDPA新增了两个下行物理信道和一个上行物理信道,它们分别是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igh Speed 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简称“HS-PDSCH”),用于承载解调伴随数据信道HS-PDSCH所需的信令的下行的高速共享控制信道(High Speed Shared Control Channel,简称“HS-SCCH”),以及用于承载UE的确认/不确认信息(ACK/NACK)和CQI等反馈信息的上行的专用物理控制信道(High Speed Dedicated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简称“HS-DPCCH”)。Node B通过HS-DPCCH获知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如果不正确,将发起重传,否则发送新数据。
HSUPA作为高速上行数据包接入技术,在2004年引入到了3GPP第6版(Release 6,简称“R6”)的版本中。与HSDPA类似,HSUPA也采用更短的TTI和帧长(2ms或10ms)以实现快速自适应控制,使用HARQ和基于Node B的快速上行调度技术,使得频谱效率高、上行传输速率快、传输时延小,从而更有效地支持了实时游戏业务、文件上传、宽带多媒体业务等分组数据业务的应用。
HSDPA与HSUPA中的上、下行物理信道都属于UMTS中的物理信道。UMTS物理层传输的基本单位是一个长度为10ms的物理帧,如图1所示,一个10ms帧(Frame)又细分为15个时隙(Slot),在HSDPA和HSUPA中,一个10ms帧分解为5个2ms的子帧,每个子帧包括3个时隙。其中,每个时隙的长度为0.667ms,包含2560个码片(chip)。
在UMTS中,各下行物理信道首先由彼此正交的扩频码(信道化码)进行扩频,再由小区特定的下行链路扰码进行加扰。在接收端,同一小区的下行物理信道主要靠扩频码进行区分、同一物理信道的多径分量则由下行扰码加以分离,而相邻的不同小区的下行物理信道由于下行链路扰码不同,因此即使扩频码相同也可以加以区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257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