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气发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30095.7 | 申请日: | 200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6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徐亮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亮良 |
主分类号: | F02B33/42 | 分类号: | F02B33/42;F02C3/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102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发动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工程领域,特别是属于发动机领域,国际分类表主分类号位置是(F02)。
二,背景技术
公知的发动机,广泛使用的是活塞发动机和燃气发动机。活塞发动机主要由活塞,活塞环,气缸,连杆,曲轴,化油器,空气滤清器,燃料喷射器,点火器,冷却器,消声器等等组成,制造工艺和结构非常复杂,材料强度要求高,成本高,气缸损耗大寿命短,冷却散热要求高,进气洁净度要求高,容易产生燃烧不完全不充分,积炭,爆震,熄火,热效率较低,尾气排放温度高,一般有摄氏数百度,大量能源白白浪费。燃气发动机主要由燃烧室,燃气透平,燃料/空气喷管,点火器等组成,比较活塞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单位功率重量比轻,输出功率大的优点,广泛运用于航空器,但是,尾气排放温度高,热效率还是太低,一般只有40%——60%。有些发动机,采用了涡轮增压器,活塞发动机是利用排放的尾气作涡轮增压器动力,燃气发动机是利用涡轮的部分输出功率作涡轮增压器动力,将大量空气压送进气缸或燃烧室,从而降低燃气排放温度,提高熟效率,但是,涡轮增压器本身需要功耗,热效率的提高,本质上是牺牲了一部分功率作代价,而且,尾气排放温度还是很高,所以,发动机热效率一般也只有60%——75%。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和目的是,针对公知的发动机,热效率较低,燃烧不完全不充分,尾气排放温度高,大量能源白白浪费,提出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燃气发动机,其特别之处是:在燃烧室[1]出气口沿气流前进方向贯通布置一个增气降压管[3],增气降压管[3]呈喇叭状,管截面按气流前进方向由大到小逐步收缩,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截面积大于增气降压管出气口[15]截面积,燃烧室[1]出气口截面积小于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截面积,燃烧室[1]出气口位于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内,燃烧室[1]出气口和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之间是敞开式通道,增气降压管[3]内部和大气连通。
燃气发动机,其特别之处是:在燃烧室[1]出气口沿气流前进方向贯通布置数个增气降压管[3],增气降压管[3]呈喇叭状,管截面按气流前进方向由大到小逐步收缩,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截面积大于增气降压管出气口[15]截面积,燃烧室[1]出气口截面积小于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截面积,燃烧室[1]出气口位于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内,燃烧室[1]出气口和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之间是敞开式通道,前增气降压管出气口[15]和后增气降压管进气口[14]之间是敞开式通道,增气降压管[3]内部和大气连通。
利用高速流体压强变小而产生的空吸作用原理,等压高温低密度燃气从燃烧室[1]出气口进入增气降压管[3],在喇叭状增气降压管[3]中运动,流速加快,压强降低,大气压强大于燃气压强,大量常压常温空气从敞开式进口被吸入增气降压管[3]中,达到无功耗进气的完美境界,燃气和空气相互碰撞混合交换能量,平均温度降低,同时密度和质量上升,从而降低燃气热能密度和温度,提高燃气质量密度和动能,也就是将内能转化为动能,然后进入扩气管[4]膨胀,速度下降,压强上升,温度进一步降低,最后推动燃气透平[2]工作,最终降低尾气排放温度,使热效率提升。
燃气发动机,其特别之处是:在燃烧室[1]内壁有一个圈状涡旋室[16],燃料/空气喷管[9]出口布置于圈状涡旋室[16]内。燃料/空气喷管[9]出口和圈状涡旋室[16]内壁圆周相切。
燃气发动机,其特别之处是:燃烧室[1]内底部的中心凸出,底部的环形圆圈凹进,形状如环形山,点火器[10]布置于燃烧室[1]内底部的中心凸出处。
利用高速流体在冲击管壁时会发生涡旋的原理,使燃料/空气混合体在燃烧室内形成涡旋气流,使油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提高燃烧效率,同时,燃料/空气喷管[9]出口布置于圈状涡旋室[16]内,能够避免高温燃气对燃料/空气喷管[9]出口的直接冲击,点火器[10]布置于燃烧室[1]内底部的中心凸出处,能够使点火器[10]和燃料/空气混合体充分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亮良,未经徐亮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300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