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煤馏分加氢改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46928.9 | 申请日: | 2006-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89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曾榕辉;姜蕊;赵玉琢;刘继华;徐学军;孙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08 | 分类号: | 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微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馏分 加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煤馏分加氢改质方法,选用加氢性能强的催化剂,将劣质航煤提高烟点,同时精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原油重质化和劣质化的趋势加快,加之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需要生产大量轻质清洁燃料,这些都要求对现有的炼油技术进行完善和改进,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重质原料生产轻质产品的加工方法中,催化裂化和焦化仍占重要地位,随着原油质量变差,不仅直馏产品的质量变差,二次加工轻质馏分质量也必然变差,所以一般情况下这些馏分只能用于生产汽油或者柴油,几乎不用于生产航煤。环烷基原油的直馏航煤产品芳烃含量高,烟点低,也不能直接生产合格产品。
航煤精制一般为加氢精制,采用普通加氢精制催化剂或专用加氢精制催化剂,脱除航煤中杂质,提高产品质量。航煤烟点是重要的指标,普通的加氢精制过程通常只能脱除硫、氮等杂质,对提高航煤烟点的效果不明显。采用专用加氢精制催化剂处理航煤,如采用高镍催化剂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航煤烟点,但此类催化剂不耐硫、氮等杂质,需要较复杂的工艺流程。
US4880526公开了一种含Ni、Mo、W、Co高活性用于加氢处理的体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金属混捏制备技术,不同金属组分在体相中微观下分布并不均匀。US6299760、US6156695、US6537442、US6440888、US6652738公开的含有VIII族/VIB族活性金属组分用于加氢处理的体相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采用先制备出含Ni-Mo或Ni-Mo-W的金属粉末,再用氧化铝粘接,或将Ni-Mo或Ni-Mo-W的金属粉末与氧化铝胶体混合后脱水、挤条、干燥。由于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金属含量高,金属和氧化铝间往往缺乏足够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催化剂强度差。活性组分由大量金属组成,在形成Ni-Mo或Ni-Mo-W粉末过程中会有一些内部金属组分不能被充分利用而造成活性组分损失,此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粘合得以解决。CN1342102A公开了一种混合金属催化剂,具体方法为将三种活性金属共沉淀得到,其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发现不同活性金属之间的协调配合效应。US6162350、CN1339985A公开了一种混合金属催化剂组合物,在制备过程中保持至少一种金属为固态,在此固态金属化合物表面反应形成另一种固体氧化物,最终形成为核-壳型组合物。此方法不能使不同金属得到良好的配合。
《化工科技》2003,11(3)P29~31公开了一种直馏航煤低压加氢精制技术,其主要目的是脱除硫醇、改善颜色及酸值等性质。US4087353公开了一种航煤加氢脱硫的方法。CN96109188.6一种煤油脱臭方法。这些方法只是减少了航煤中硫含量,对烟点的提高几乎没有帮助。CN03126437.9一种脱除煤油中芳烃的方法,但是不能够解决腐蚀问题,而且还降低了航煤的产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航煤馏分加氢改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航煤的烟点,同时将航煤进行精制。
本发明航煤馏分加氢改质方法包括如下内容:以劣质航煤馏分为原料,在加氢改质操作条件下,原料油与氢气通过加氢改质反应区,得到的加氢改质生成油进入分离系统;所述的加氢改质反应区中至少包含一种体相催化剂,体相催化剂含有Mo、W、Ni三种金属组分,催化剂在硫化前W、Ni以复合氧化物形态存在:NixWyOz,z=x+3y,Mo以氧化物形态存在:MoO3。复合氧化物NixWyOz中x和y的比例(原子摩尔比)为1:8~8:1,优选为1:4~4:1。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重量比为1:10~10:1,优选为1:5~5:1。体相催化剂中复合氧化物NixWyOz和氧化物MoO3的总重量含量为40%~100%,优选为50%~80%。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原料油可以是石油加工过程中得到的各种原油直馏航煤馏分,催化裂化、焦化、减粘裂化、中压加氢裂化、缓和加氢裂化等二次加工过程得到的航煤馏分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可以是煤焦油、煤液化油等原料中的航煤馏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692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缬氨酸恩替卡韦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防反射薄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