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L形挤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48223.0 | 申请日: | 2006-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梁伟;边丽萍;薛晋波;赵兴国;王裕;刘奋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23/00 | 分类号: | B21C23/00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淑兰 |
地址: | 030024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超细晶 块体 材料 挤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L形挤压装置,属超细晶块体材料冷挤压塑性成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超细晶块体材料是一种晶粒被细化到亚微米、纳米的新型材料,有很好的刚度、强度等力学性能,如铝、铜、镁、铁等晶体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常用于机械、电子、国防等工业,由于大塑性变形技术的出现,超细晶块体金属材料的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等通道转角挤压技术,简称ECAP技术,是目前科技界关注的一个新兴技术领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Segal提出的制备三维大尺寸致密超细晶块体材料的有效方法,常用于挤压金属材料、聚合物材料等,例如:铝、镁、铜、钢等,被挤压材料可以是块料,也可以是粉料,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变形过程不改变材料的横截面形状,可实现材料的多次反复剪切挤压变形,在累积了足够大的变形量后,材料的晶粒更加细化,力学性能更加提高,比传统的冷扎、挤压、拉拔、锻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技术是在一个特别设计的模具装置中进行的,模具装置包括两个横截面完全相同,以一定角度相互交叉的通道,材料在挤压力的作用下通过通道,在通道转角处产生一定量的均匀的纯剪切变形,从而改变了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结构,使晶粒得到细化,呈取向性分布,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很大提高,这一技术是制备超细晶块体金属材料的一种新方法。
等通道转角挤压模具装置的内通道也有多种形式,例如S形,C形,U形,L形等形式,是根据材料种类和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的,L形模具内通道是金属材料超细化的常选用形式,具有单次挤压等效应变量大、变形均匀等特点,因而被普遍采用,但材料在经过90°转角后,表面受拉应力的作用,内应力增加,易出现微裂纹,最终导致块体材料开裂,从而限制了晶粒细化的程度,目前也有采用背压力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背压活塞、滑动底座、增大摩擦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模具复杂,摩擦力增大等问题,仍然不能很好的解决块体开裂这一难题,达不到超细晶的要求,而且在挤压过程中极易损坏模具。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背景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制备超细晶块体材料的L形等通道转角挤压模具装置,改变模具的模芯结构,在模芯内通道的90°拐角处,设置2°±10'的起偏角,使材料在通过90°转角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应力,减少或避免材料经90°转角时的块体开裂,增加挤压次数,提高金属材料的晶粒细化程度,方形、楔形挤压杆轮换使用,大大减小挤压力,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主要结构由模座、联接座、模套、模芯、挤压杆、转角部、垂直通道、水平通道、产物出口组成;在模座1的上部有定位座2,在模座1、定位座2的中间位置装有模套4,模套4内为模套腔5,在模套4的中间位置、模套腔5内垂直装有模芯垫27、模芯6,模芯6的中间位置为垂直通道8,垂直通道8连接水平通道9,水平通道9的产物出口18对准模套4的产物出口10,垂直通道8内按挤压顺序先后安装方形挤压杆7、楔形挤压杆22,方形挤压杆7、楔形挤压杆22的上部分别为安装部13、21,安装部13、21深入挤压机的联接座3内,并由紧固螺栓11、12定位固定,下部分别为挤压部14、20,工作状态时深入模芯6的垂直通道8内。
所述的模套4呈圆柱内锥形通孔形腔体,模套4内部为锥形通孔形模套腔5,模套4侧部设有产物出口10,模套腔5的上部为模套上端面16,下部为模套下端面17,模套腔5的内锥斜角为1°,上端面16处为大孔,下端面17处为小孔。
所述的模芯6呈圆柱外锥形腔体,模芯6的中间位置设有垂直通道8,模芯6的中下部设有水平通道9,垂直通道8与水平通道9通过中心线O-O、O1-O1垂直相交,水平通道9右侧部为产物出口18,垂直通道8与水平通道9相交处的右上角部为转角部19,水平通道9的中段为直斜相交部15,模芯6的上部为模芯上端面25,下部为模芯下端面26,模芯6的外锥角为1°,模芯上端面25处为锥体大端面,模芯下端面26处为锥体小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482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器用满球推力角接触球轴承
- 下一篇:静脉留置针止血密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