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割式硅胶片及其加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64565.1 | 申请日: | 2006-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1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伟高 |
主分类号: | H01H13/14 | 分类号: | H01H13/14;H01H13/70;H01H13/88;H01H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400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切割 硅胶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脑键盘的胶帽及其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涉及每单阕模具至少可加工出双倍键盘数量所需的胶帽组合,以及不同硅胶力的胶帽组合,不仅提高了加工效率,还有效节省了原材料成本,并且,符合人体工学特点的一种切割式硅胶片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脑产业的飞速发展,其周边设备也随之呈现出蓬勃生机,其中也包括键盘产品,而作为其重要部件的胶帽采用呈整体板式分布也是生产加工的有效形式之一,但是,如此结构形式的胶帽组合板,其每相邻胶帽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包括加强筋及连接板面,因而,相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浪费;再则,现有相关加工模具无论是一模一阕还是一模多阕,而每阕只能加工出一套键盘相应所需的一幅胶帽组合板,却不能加工出两套或多套键盘所相应需要的多幅胶帽组合,并且,每幅胶帽组合板均需要切割其边料,因而,又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更何况,现有每幅胶帽组合板的每单个胶帽的大小、厚薄、材料及加工工艺几乎相同,因而,其弹性系数的大小也几乎一致,或者讲硅胶力几乎相当,即通用的55±5克力,既不分左、右手按键控制区,也不分不同手指按键控制区,然而,由于在具体操作时,左手与右手的施力相等,小指、无名指及中指与食指的施力相等,于是,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因此而产生手指酸痛、僵硬、不灵活等现象,若长此以往,容易对人体的手指、肌肉及相应关节造成伤害而不符合人体工学特点。所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及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现有的键盘胶帽,特别是胶帽组合板,如何有效节省原材料,并在使用时更具人性化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革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切割式硅胶片及其加工方法,通过每单阕模具可加工出双倍键盘数量所需的胶帽组合,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节省了原材料,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所加工的每单位胶帽组合中可以具有若干不同硅胶力组合,而加工方法简单、实用。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切割式硅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呈主干及其同侧若干分支分布的切割式带状胶帽组合,并且,该分布结构至少与主键盘区的若干键帽及其对应的电路薄膜相匹配。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切割式硅胶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与所述主键盘区的各食指按键、中指按键、无名指按键及小指按键相对应的食指胶帽带、中指胶帽带、无名指胶帽带及小指胶帽带。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切割式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指胶帽带、中指胶帽带、无名指胶帽带及小指胶帽带所对应各胶帽组的硅胶力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切割式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指胶帽带、中指胶帽带、无名指胶帽带及小指胶帽带包括对应的左、右手胶帽带组,并且,所述左手胶帽带组的硅胶力相应小于右手胶帽带组的硅胶力。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切割式硅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指胶帽带、中指胶帽带、无名指胶帽带及小指胶帽带包括对应的左撇子胶帽带组及右手胶帽带组,并且,所述左撇子胶帽带组的硅胶力相应大于右手胶帽带组的硅胶力。
一种切割式硅胶片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首先将模具的每阕设计成可加工出分别对应于相同规格的两副键盘主键盘区的胶帽组合,即每单阕模具加工两套主键盘区所需要的胶帽,并且,该胶帽组合于一张整体的胶帽硅胶板上,更何况,该胶帽硅胶板上的胶帽布局分别与所述两副键盘主键盘区的若干按键布局及电路薄膜触点布局相匹配;
然后,将模具对应于加工食指胶帽、中指胶帽、无名指胶帽及小指胶帽的上、下模合模的空间大小设计呈由大到小排列,加工对应于食指胶帽、中指胶帽、无名指胶帽及小指胶帽厚度由厚变薄,并且,食指胶帽的为通用的硅胶力;
再将模具安装并进行胶帽加工,包括注塑;
最后,取刀模并对准所加工的胶帽硅胶板上分别对应于两副键盘主键盘区的胶帽分界线以及边料分界线,再将其进行切割,即一分为二切割成两套分别匹配于两副键盘主键盘区的硅胶片。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模为波状组合的柱状空心体,并且,其横截面与平铺时的硅胶片相吻合。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刀模切割后的胶帽硅胶板包括两套硅胶片及可回收的边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伟高,未经李伟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645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下一篇:多层构造体及其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