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照明用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9074.2 | 申请日: | 2006-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8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韩培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照明 氮化 发光二极管 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中发光二极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照明用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器件。
背景技术
如文献F.A.Ponce and D.P.Bour,Nitride-based semiconductors for blueand green light-emitting devices,Nature,386(1997)351和文献ShujiNakamura,Gerhard Fasol,“The Blue Laser Diode,--GaN based light emittersand lasers”,Springer-Verlage Berlin Heidelberg,New York,(1997)所述,在徘徊了二十多年之后,GaN基半导体薄膜的生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了飞速的发展。
如文献Shuji Nakamura,et.al.″Candela-class highbrightnessInGaN/AlGaN double-heterostructure blue-light-emitting diodes,Appl.Phys.Lett.64(13):1687-89,1994、文献Shuji Nakamura,et.al.″InGaN-based multi-quantum-well-structure laser diodes″,Jpn.J.Appl.Phys.35:L74-76,1996和文献F.Binet,et.al.″Mechanisms of recombination in GaNphotodetectors,Appl.Phys.Lett.69(9):1202-04,1996所述,随着对P-GaN,InGaN研究的突破,用其化合物研制出了GaN基蓝/绿光LED、GaN基激光二极管(LD)、GaN基紫外探测器等。
尽管GaN基LED已有部分产业化,但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由于现有n型InGaN的电子密度(1019/cm3)和迁移率(100cm2/Vs)都远高于p型GaN(1017/cm3和10cm2/Vs),所以pn结的耗尽层则基本上是存在于p型GaN一侧,这对以n型InGaN为有源层的发光二极管来说是矛盾的,存在着大量的电子-空穴非辐射复合。因此,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很低。
其次,必需在低温(600℃-900℃)和氮气(N2)气氛下生长InGaN有源层,而后继生长p型GaN则需要在高温(1050℃)和氢气(H2)气氛中进行,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温度切换(约400℃温差)、一个很大的气流扰动(环境气氛切换)和一个大的晶格失配。因此,在二极管中很难形成优质的pn异质结。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用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器件,以提高二极管的发光效率,在二极管中形成优质的pn异质结。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照明用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器件,该二极管器件包括:
n型衬底(2);
在n型衬底(2)上依次外延生长的n型GaN基化合物(4)和p型InGaN有源层(7);
在p型InGaN有源层(7)上制备的p型透明电极(9);和
在n型衬底(2)的背面制备的n型电极(10)。
该二极管器件在所述p型InGaN有源层(7)与p型透明电极(9)之间进一步包括:p型GaN基化合物(5),该p型GaN基化合物(5)在n型衬底(2)上按照n型GaN基化合物(4)、p型InGaN有源层(7)和p型GaN基化合物(5)的顺序依次外延生长而成,并在p型GaN基化合物
(5)上制备p型透明电极(9)。
该二极管器件在所述p型InGaN有源层(7)与n型GaN基化合物(4)之间进一步包括:n型InGaN有源层(6),该n型InGaN有源层(6)在n型衬底(2)上按照n型GaN基化合物(4)、n型InGaN有源层(6)、p型InGaN有源层(7)和p型GaN基化合物(5)的顺序依次外延生长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90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