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碳纳米管化学活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089789.8 | 申请日: | 2006-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8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晨明;曹宏斌;李玉平;张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纳米 化学 活性 方法 | ||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的纯化和表面改性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通过恒电位电解来改变碳纳米管形貌和表面官能团,以提高其化学活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是一种径向尺寸为纳米量级,轴向尺寸为微米量级、管子两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维量子材料。它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一层或多层的同轴圆管,直径不超过100nm。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碳纳米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如:电化学催化,分子导线,纳米半导体材料,催化剂载体,分子吸收剂,微型模具和近场发射材料等。
目前,碳纳米管主要有三种制备方法,即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和固定床催化裂解法。无论是哪种方法生产的碳纳米管,其中都存在有大量杂质,典型的杂质是无定型碳和作为碳纳米管生长载体的纳米金属颗粒。另外,新生产的碳纳米管的管口一般是关闭的,结果导致其比表面积较小。在应用于电化学催化时,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别是亲水的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羧基的含量对于催化活性影响很大,而工业方法制备出的碳纳米管表面缺少这些含氧官能团,化学活性不高。所以,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去掉碳纳米管中的杂质,打开其两端管口,增加含氧官能团含量,是提高其化学活性的有效方法。
目前,碳纳米管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化学氧化法,最常用的就是高浓度强酸氧化法(如中国专利CN1613755、CN1733602)、氰基取代法(如中国专利CN1587031)和高温煅烧法(如中国专利CN1436722、CN1277148),高浓度强酸氧化法可以显著提高碳纳米管的化学活性,但高浓度强酸一般具有很强的腐蚀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强酸,价格昂贵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氰基取代法虽然可以控制碳纳米管表面羧基数量,但操作比较复杂,控制也不够灵活,且需要使用含氰基的偶氮物质,容易污染环境;高温煅烧法需要较高的温度,对于碳纳米管的化学活性的提高也比较有限。
总之,化学氧化法依靠的是氧化剂自发地氧化碳纳米管,其过程控制不够灵活,不利于批量生产不同用途的纯化碳纳米管,收率较低,生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碳纳米管处理方法存在的缺点,开发一种安全、环保、低成本、过程可控、收率较高的碳纳米管处理方法,即通过电化学方法对碳纳米管进行氧化处理,从而使其表面改性,最终达到纯化和活化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处理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氧化方法的原理如下:
把碳纳米管(CNTs)制作为膜状,并作为阳极,铂片电极为阴极,在恒电位电解池中进行恒电位电解,电解液为一定浓度的氯化物溶液。在电解过程中,碳纳米管中无定形碳(C)和金属(M)会被氧化而脱离碳纳米管膜(其中x为正整数):
C+2H2O→CO2↑+4H++4e
M+xCl-→MClx(aq)+xe
碳纳米管表面的官能团也会发生变化:
CNTs-C-H+H2O→CNTs-C-OH+2H++2e
CNTs-C-OH+H2O→CNTs-CO-OH+2H++2e
这样,碳纳米管中的杂质(无定形碳和金属颗粒)被除去,并且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改变为羟基和羧基,从而达到了纯化和活化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电化学纯化和活化碳纳米管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把工业生产的碳纳米管用溶剂调和为糊状,利用有机膜作为支撑材料,面积1~1000cm2,将糊状碳纳米管堆积在上面并抹平,碳纳米管糊厚度为0.2~5mm,并在其中固定一根铂丝作为导线,然后在20~80℃的环境下进行于燥,即成碳纳米管膜。
2)氧化处理过程在恒电位电解池中进行,其中碳纳米管膜为阳极,铂片电极为阴极,铂片电极工作面积0.25~100cm2,电解液浓度为0.01~3.00mol/L。电解时,阳极电位控制在1.50~2.50V(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
3)保持电解电位恒定,电解过程持续0.5~600分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97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方向倾斜和振动传感器
- 下一篇:蜂窝陶瓷湿坯体的横向切割与射频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