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烯烃弹性体人造皮的制法及其产品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610092627.X 申请日: 2006-06-26
公开(公告)号: CN101096421A 公开(公告)日: 2008-01-02
发明(设计)人: 杨礼坤 申请(专利权)人: 华夏海湾塑胶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08J5/12 分类号: C08J5/12;C08L23/08;C08K5/35;B32B27/12;B29C59/00;C08K5/23;C08K5/21;C08K3/36
代理公司: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逯长明
地址: 台湾省***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烯烃 弹性体 人造皮 制法 及其 产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使用压延工艺来制造聚烯烃弹性体(polyolefinelastomer,简称POE)人造皮的方法,以及以此方法制得的人造皮产品。

背景技术

人造皮的基本构成是一层织物,以及在织物上黏贴一层软性塑料皮膜。其中的织物可以是棉、麻、嫘萦、尼龙、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压克力等其中之一所制成的,而软性塑料则可以是任何有柔软触感、经塑化或未经塑化的塑料材料。有时为获得更好的触感及保温、防震等目的,还会在织物与皮膜间增加一发泡层,发泡层可以使用与皮膜层相同的基材,也可以是与皮膜层兼容的异种材料。在特定的应用如高周波熔接加工时,织物会影响发泡层或皮层与被接着物的熔接,此时就必须除去织物层。

传统上用以制造人造皮产品的工艺有以下三种:

(1)糊状加工:这是制造聚胺酯(PU)人造皮最常用的工艺,是将PU树脂与塑化剂共混成糊状后,均匀涂布于一离型材料上,经高温使树脂胶化熟成而得人造皮产品。这种工艺主要缺点是会释放大量的有害人体健康的可塑剂与稀释剂,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处理,并不符合经济效益。

(2)压延加工:这是聚氯乙烯(PVC)人造皮产品最常用的工艺,是将PVC树脂与塑化剂预混拌后,经捏合装置胶化后以多辊的压延机挤压成片状,再与织物在高温下贴合而成。这种工艺需长时间处于高温且开放的环境,易生粉尘与可塑剂的环境污染,同样需要所费不赀的污染防治成本。

(3)押出加工:这是热可塑性聚胺酯(TPU)人造皮产品最常用的工艺,是将TPU以单螺杆或双螺杆押出机胶化,经一T型模形成皮膜再与织物贴合而成(如台湾专利108369)。

人造皮产品的应用十分广泛,举凡汽车内装、皮包、皮箱、皮袋、衣物、鞋等制品均可见人造皮。人造皮在加工成制品时会应用到缝、黏、贴及高周波熔接等加工方法,其中尤以高周波熔接加工最常被使用,因为它具有加工时间短、可接着及可同时成型为特定形状等优点。欲行高周波熔接必须是被熔接材料带有某种程度的极性,极性分子在高频周波的诱导下快速转动,从而引发分子内的摩擦热而使材料软化甚至熔融。带有极性的合成材料以PU、PVC及TPU最常见,也大量应用于人造皮产品上。

然而PU人造皮的耐水解性较差,遇水易起反应造成分子链断裂,进而产生黄变现象,造成应用上的困扰;此外PU人造皮是经交联反应制成,其产品不利于回收再利用。TPU人造皮虽无交联反应,其耐水解性也较PU人造皮有改善,但由于TPU价格昂贵,基于成本考量,市场的接受度较低。PVC人造皮被使用的历史固然悠久,但由于添加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盐类)及含重金属的安定剂,不但在工艺中有粉尘及废气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PVC人造皮用完后进行垃圾焚化时还会产生世纪之毒-戴奥辛,欧盟的法规REACH(Registration,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ofChemicals)便明文规定禁止使用PVC类的制品,此外,目前世界级大厂如Nike、Matsushita、GM及Sony分别于2000、2000、2002及2004年禁用PVC。

压延工艺在PVC人造皮产品的场合有粉尘及废气污染的问题,那是因为PVC树脂为粉状,且其中又添加大量塑化剂之故。另一方面,压延加工更有产量高、容易控制及厚度均匀性佳的优点,适合于大量生产以降低成本。近期国内外有许多使用非PVC材质的专利发明,用途也不仅限于人造皮的范畴,且绝大多数均利用热塑性聚烯烃(TPO)为主体(如台湾专利201320,日本公开专利2003-231780及美国专利5,763,501)。由于压延工艺须长时间曝露于高温且开放的环境中,热塑性聚烯烃的热稳定性不足,易于加工中发生热裂解而影响制品品质,而且热塑性聚烯烃易于工艺中发生黏轮现象,影响其成形性。即使以添加改质剂的方式加以克服,热塑性聚烯烃还有熔融强度不足,易于热成型时造成抽拉断裂。纵使克服了上述的问题之后,热塑性聚烯烃还须面临其缺乏极性的本质,结果是难以与织物或异种材料接着,以及无法以高周波熔接法进行加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夏海湾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夏海湾塑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926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