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6785.6 | 申请日: | 2006-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3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翟俊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翟俊琳 |
主分类号: | B60H3/00 | 分类号: | B60H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平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中平 |
地址: | 311100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室内空气 循环 净化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净化汽车驾驶室内烟气的净化装置,属烟气净化装置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公开号CN4059086、名称“无污染吸烟器”,该器由置于口、鼻面部的集烟罩将吸烟中溢出的烟收集起来,通过排烟道送往滤毒器;加一抽烟机强力将烟压进滤毒器,经过滤后排出的余气不再污染环境。其不足之处:一是适用范围小,仅限于吸烟者,既使吸烟者也无法接受此吸烟器,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吸烟者都无法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吸烟时将口、鼻面部直对吸烟罩,因此根本无法推广使用;二是无法排出清洁的气体,由于该器抽烟机直接作用于滤毒器,在负压压力的作用下,混合后的滤毒气体无法完全滤净,不可避免地排放到大气中;三是抽烟机能耗大、噪音大,由于吸烟罩与滤毒器采用烟道连通且在烟道中设有吸烟管及燃烧室,因此大大地增加了气体的流通阻力;更重要的是由于抽烟机作用在滤毒器的后端,其所产生的负压要在吸烟罩口形成负压区,就必须克服滤毒器和烟道所产生的阻力,就必须增大抽烟机的功率,增大功率,不仅能耗高,而且噪音大,污染环境,特别是对于空间本身就狭小的汽车驾驶室来说,其功率的能耗和噪音是人们根本无法接受的,因此不具有实用性;四是滤毒器虽然对烟气进行了过滤,但过滤后的滤毒器本身所排放的液体或气体同样污染环境,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烟气对人体、对环境的污染。
发明内容:
设计目的:避免背景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一种一是能够对烟气(香烟所产生的烟气)有效地分解中和;二是对分解中和后的烟气通过空气滤芯二次净化后直接排放到驾驶室内供人们呼吸;三是能耗小、噪音小,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
设计方案:为了实现本发明的设计目的,1、采用烟气分解芯板对烟气(香烟所产生的烟气)进行分解中和,为了实现这一方案,首先烟气分解芯板采用吸湿性好、气体穿透力好的材料制作,而烟气分解中和液吸湿在烟气分解芯板中,当烟气在抽气机的作用下强行通过烟气分解芯板时,烟气分解芯板中所吸附的烟气分解中和液将烟气进行分解中和,使烟气中的烟和焦油等其它有害成份被分解中和掉;经过分解中和后的气体在抽气机的作用下强行通过空气滤芯的过程中其气体被二次净化后达标后排放到驾驶室内。2、烟气分解芯板的厚度与烟气分解中和液的浓度呈反比,当烟气分解中和液的分解中和浓度强时,烟气分解芯板的厚度薄;反之,当烟气分解中和液的分解中和浓度弱时,烟气分解中和芯板的厚度大。无论是烟气分解中和浓度强,还是烟气分解芯板薄,其目的只有一个------保证烟气被分解中和。3、为了避免烟气分解芯板中的烟气分解中和液的浓度饱和,一是设有浓度检测装置,以便及时更换烟气分解芯板;二是设有烟气分解中和液循环导液管,使烟气分解芯板中的烟气分解中和液与位于气道与壳体的下方中烟气分解中和液进行交换,以确保烟气分解芯板中的烟气分解中和液处于不饱和状态,确保烟气通过时的分解与中和。当烟气分解中和液达到饱和状态时,检测装置发出提示信号,及时更换烟气分解中和液即可。4、烟气分解中和芯板与空气滤芯间的间隙尽可能地小,目的在于一是降低抽气机的能耗,二是降低抽气机的噪音。
技术方案1:机动车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器,气道(3)位于壳体(2)内,气道与壳体的下方所构成的空间装有烟气分解中和液(7),烟气分解芯板(4)位于气道(3)内,导液管(8)的吸液口位于烟气分解中和液(7)内、出液口(10)通过气道与烟气分解芯板的上端部相通,空气滤芯(5)位于烟气分解芯板(4)后部的气道内且四周与气道(3)呈密封配合,抽气机(6)位于空气滤芯(5)后方的气道内。
技术方案2:汽车室内烟气净化方法,抽气机所产生吸风量透过空气滤芯和烟气分解芯板,将驾驶室内的烟气吸入气道后,经烟气分滤解板中的烟气分解中和液将烟气中的烟和烟油分解后,其排出的气体经空气芯板净化后直接排放到驾驶室内,导液管将烟气分解中和液不间断或间断地由烟气分解芯板的上端渗入烟气分解芯板中,然后慢慢渗出由气道中的导液孔进入烟气分解中和液中,如此循环,直至烟气分解中和液饱和后更换。
技术方案3:机动车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器,烟气分解芯板(4)位于气道(3)内,其四周与气道(3)壁呈密封配合或呈封闭配合,空气滤芯(5)位于烟气分解芯板(4)后部的气道内且四周与气道(3)呈密封配合,抽气机(6)位于空气滤芯(5)后方的气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翟俊琳,未经翟俊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67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