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发动机内壁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0610118572.5 | 申请日: | 2006-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1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04 |
发明(设计)人: | 俞月明;石秉钧;石文渊;苏其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14/34 | 分类号: | C23C14/34;C23C14/06;C23C14/54;F02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20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内壁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真空工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应用真空溅镀对摩托车发动机内壁进行处理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发动机工作时,其活塞在气缸筒内作高速的往复运动,同时缸内的温度可达到几百度的高温,因而气缸的内壁和活塞的外周均要有极好的耐磨性和润滑性。为了提高气缸内壁的硬度和耐磨性,改善缸筒与活塞之间的运动摩擦条件,现有技术一般均采取对气缸内壁进行电镀处理,镀层一般为硬铬层。已公开的中国专利《铝合金发动机气缸内壁镍陶(Ni-SiC)复合电镀工艺》(申请号99113478.8)提供了一种在发动机气缸内壁上电镀镍-碳化硅(Ni-SiC)的技术,其有效地提高了摩托车气缸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然而电镀处理存在两大严重缺陷,一是电镀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有铬或镍等元素的废液,即使花费高昂代价采取了三废处理措施,也仍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二是由于发动机气缸间歇工作条件引起的热胀冷缩,使镀层对基体的结合牢度大大降低,经过一段运转后会出现镀层的脱落,从而影响气缸的工作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摩托车发动机气缸采用电镀技术处理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真空溅镀工艺技术的摩托车发动机内壁处理方法,其具有工艺过程无污染、复合层结合强度高、工作寿命长和减少污染排放的优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内壁处理方法,采取真空溅镀工艺,在真空中利用电子束轰击靶材,使之溅射到发动机气缸内壁上形成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靶材的成份中含有碳化硅和刚玉。
本发明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内壁处理方法所使用的靶材成份中还含有镧系稀土材料镨、镝、铕、镱,其成份的构成为:镨5~30‰、镝5~30‰、铕5~30‰、镱5~30‰;所述复合层厚度为80mm~100mm,其表面可覆有氧化铈,密度为0.1g/cm2~0.5g/cm2;本发明所采取的真空溅镀工艺规范为:溅镀靶材纯度4N~8N,溅镀靶材颗粒度≤60nm,真空度1pa~5×10-10Pa,工作电压4kV~6kV。
与现有发动机气缸采用传统的电镀处理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应用真空溅镀技术,在发动机气缸内壁上溅射形成含有碳化硅(SiC)、刚玉(Al2O3)以及镧系稀土材料镨(Pr)、镝(Dy)、铕(Eu)、镱(Yb)的复合层,从而避免了电镀工艺过程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复合层对基体的结合强度,避免了镀层剥落,延长了发动机的工作寿命;与此同时,复合层中的镧系稀土元素在工作时会对油气产生催化裂解作用,从而提高爆燃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还在复合层表面覆有氧化铈(CeO2)作为应力分散剂,改善了缸筒与活塞之间的摩擦条件和滑润性。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摩托车发动机内壁处理方法是采用真空溅镀工艺来实现的:在真空度为1pa~5×10-10Pa的真空条件下,利用工作电压为4kV~6kV的电子枪发出的高频电子束去轰击由碳化硅(SiC)和刚玉(Al2O3)构成的靶材,该靶材中还可以含有设定好配比成份的镧系稀土材料镨(Pr)、镝(Dy)、铕(Eu)和镱(Yb),其靶材成份的构成为:镨5~30‰、镝5~30‰、铕5~30‰、镱5~30‰,其余的为碳化硅(SiC)和刚玉(Al2O3),其靶材纯度为4N~8N,靶材颗粒度≤60nm。电子束的轰击使靶材材料形成等离子体溅射到摩托车发动机的气缸内壁上,并在表面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含有陶瓷、稀土材料((Al2O3+SiC)、(Pr+Dy+Eu+Yb))的共晶复合层,该复合层厚度为80mm~100mm。在该复合层的表面还可以覆有起应力分散作用的氧化铈(CeO2),覆盖密度为0.1g/cm2~0.5g/c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坤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坤孚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坤孚车辆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85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