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变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42739.1 | 申请日: | 2006-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6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发明(设计)人: | 朴盛焄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F16H5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王刚 |
地址: | 韩国首尔***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变速器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6年8月1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06-0076791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作为以均匀的压力支撑第一和第二制动器的制动器座的结果,该自动变速器具有改进的耐用性。
背景技术
典型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机构采用多个行星齿轮组的组合。这种包括多个行星齿轮组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系改变转速和从自动变速器液力变矩器接受的转矩,并且将经过改变的转矩向输出轴传递。
此外,制动器可变地使自动变速器中多个行星齿轮组的工作元件停止。
如图6中所示,根据传统自动变速器,制动活塞36安装在制动缸38中,制动片32与变速器壳体30相连,且制动盘34布置在制动片32之间。此外,弹簧卡环40安装在制动片32上。弹簧卡环40支撑制动片32。
但是,根据传统自动变速器,如图6中所示,变速器壳体30的一部分被拆除,从而安装输出轴20。因此,布置在制动片32和变速器壳体30之间的弹簧卡环40不能以均匀的压力支撑制动器B。
特别地,在制动活塞36由液压压力操作,并压制制动片32和制动盘34时,弹簧卡环40不能以均匀的压力支撑制动片32和制动盘34。从而,不均匀的压力作用在制动片32和制动盘34上,从而自动变速器的耐用性变差。
上述在该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深对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能含有不构成在该国中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具有以均匀的压力支撑制动片和制动盘,从而改善耐用性的优点。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其具有制动器从阀体直接接受操作液压压力的优点。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器,其进一步具有自动变速器部件有效地布置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可以包括:变速器壳体;垂直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中的中间支撑件;安装在变速器壳体中的液压泵壳体;安装在中间支撑件一侧上的液压腔;用于向输出轴传递转矩的动力传输齿轮,该动力传输齿轮安装在中间支撑件的另一侧上;连接到液压腔并固定到中间支撑件上的制动器座(brake retainer);从液压腔接受操作液压压力并通过制动器座用花键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上的第一制动器;和从液压泵壳体接受操作液压压力,连接到制动器座,并用花键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上的第二制动器。
用于支撑动力传输齿轮的滚柱轴承可以安装到中间支撑件的内圆周上。
滚柱轴承的外圈可以与中间支撑件一体地形成。
液压腔可以安装在外圈的外圆周上。
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可以彼此同轴地布置。
第一制动器可以包括:连接到液压腔上并从液压腔接受液压压力的第一制动缸;安装在第一制动缸中的第一制动活塞;连接到第一制动活塞上并用花键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上的多个第一制动片(brakeplate);布置在第一制动片之间的多个第一制动盘;和连接到第一制动盘上的第一制动毂。
第二制动器可以包括:连接到液压泵壳体上并从液压泵壳体接受液压压力的第二制动缸;安装在第二制动缸中的第二制动活塞;连接到第二制动活塞上,并用花键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上的多个第二制动片;布置在第二制动片之间的多个第二制动盘;和连接到第二制动盘上的第二制动毂。
开口可以在制动器座的外圆周上形成,且第一制动片可以通过该开口用花键连接到变速器壳体上。
制动器座的一端可以与液压腔相连,而另一端可以与第二制动片相连。
油道可以形成在制动器座和液压腔彼此相连的部分上。
制动器座可以用螺栓固定到中间支撑件上。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动力传动系的示意图,该动力传动系适用于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
图2是图1中所示动力传动系摩擦元件的工作表。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图。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是一个透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动器座和液压腔的连接结构。
图6是传统自动变速器的截面图。
<附图中表示主要元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B1:第一制动器 B2:第二制动器
300:变速器壳体 320:制动器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27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胶纤维湿强度增强的表面处理工艺
- 下一篇:物品收存设备及其动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