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酶促法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6502.9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陈振宇;曹莹;高红丽;陈竞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A61K31/202;A61P3/06;A61P3/04;A61P37/04;A23L1/30;A23K1/16;C12R1/845;C12R1/80;C12R1/72;C12R1/66;C12R1/38;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007河南省新乡市建设***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酶促法 合成 共轭 油酸 甘油酯 衍生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共轭亚油酸衍生物。具体讲是一种基于酶促方法合成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其属于生物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CLA)是十八碳共轭二烯酸的多个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混合物。研究表明共轭亚油酸及其酯类、盐类衍生物具有抗癌、降血压、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免疫力、减肥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因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竞相开发其在食品、医药、饲料工业的产品。
共轭亚油酸在空气中不稳定,容易发生氧化变质且口感不佳,货架寿命低。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常将其制备成盐类或酯类衍生物。但多数盐类衍生物的水溶性差,因而应用范围比较狭窄。若能将共轭亚油酸转化为酯类衍生物,则其稳定性和口感均会大幅提高,从而将会具有更为广泛的用途。脂肪酸酯类衍生物主要包括甘油酯和糖酯类衍生物。其中脂肪酸单甘油酯和甘油二酯均属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因而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关于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衍生物的合成尚未见报道。
传统的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合成采用均相无溶剂法、相转移催化等化学方法,所采用的催化剂通常是钠皂。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需要高温高压等苛刻的条件,单甘油酯、甘油二酯的产率也偏低。由于共轭亚油酸不稳定,因而这些方法均不适合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
专利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酶促合成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制备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改善口感,增加共轭亚油酸产品的品种,扩大应用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主要包括共轭亚油酸单甘油酯、共轭亚油酸甘油二酯、共轭亚油酸聚甘油酯等。是将富含亚油酸的油脂,经碱异构化、分子蒸馏提纯后得到较高纯度的共轭亚油酸,然后与甘油类化合物经酶促催化合成得到的。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的酶促合成,是按照下列步骤进行的:
(1)异构化: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富含亚油酸的油脂与碱催化剂在乙二醇、甘油等高沸点多元醇溶剂中混合均匀,在100℃~200℃回流反应,得到共轭亚油酸盐。
(2)酸化:调节PH值1~5,得到混合脂肪酸。
(3)分子蒸馏提纯,得到纯度较高的共轭亚油酸。剩余的废料中主要含硬脂酸、软脂酸、油酸等饱和或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作为制皂、合成饲料、油脂化工等产业的原料使用。以此实现废料利用,提高经济效益,防止环境污染。
(4)酶促酯化:将甘油类化合物和共轭亚油酸在有机溶剂中混合后,加入酶催化剂和分子筛,酶用量为共轭亚油酸质量的0.2%~8%。惰性气体保护下,在20℃~70℃搅拌反应20~75小时。蒸馏除去有机溶剂,提纯得到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
制备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的原料为玉米油、红花油、葵花籽油等富含亚油酸的油脂,或直接以共轭亚油酸为原料。
酶促合成中,所用的甘油类化合物为无水甘油、聚甘油、多元醇等化合物。所用酶可以是从假丝酵母、根霉、肠杆菌、曲霉、假单胞菌、色杆菌、念珠菌、黏液菌和青霉属等微生物中提取的脂肪酶,或者是商业化的脂肪酶。所用的有机溶剂可以是DMSO、DMF、叔丁醇、四氢呋喃、乙腈、正己烷、正辛烷、异辛烷、氯仿、吡啶、苯、甲苯或上述某几种的混合溶剂。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利用酶促合成的方法,在常温常压下即制备出了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类衍生物,避免了共轭亚油酸的氧化变质。此类衍生物的稳定性较共轭亚油酸有大幅提高,口感也明显改善。增加了共轭亚油酸产品的品种,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营养品、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由于采用的原料包括玉米油、红花油等,本发明同时也为玉米、红花等的深加工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共轭亚油酸单甘油酯的合成
(1)异构化:将50克KOH加入到600毫升乙二醇中溶解,该碱溶液与100克玉米油混合均匀,在氮气流保护下,160℃回流反应3小时后冷却,得到含有共轭亚油酸盐的混合物。
(2)酸化:采用1.0M HCl溶液酸化脂肪酸盐混合物,调节PH值为3。静置分层之后收集上层有机相,水洗至中性,得到混合脂肪酸85克。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玉米油中的亚油酸被转化为共轭亚油酸,转化率达到93%以上。
(3)分子蒸馏:将混合脂肪酸转入分子蒸馏装置中,控制条件为真空度5-10Pa,蒸馏温度在160℃。得到纯度为80%左右的共轭亚油酸28克,产率达到33%左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未经河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6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